2010年國際商務師考試輔導:宏觀管理的必要性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9-16 10:55:39
一、實行對外貿易宏觀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強外貿宏觀管理和調控,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十分迅速。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日益融合為一個整體。一方面表現為由于生產力高度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使各國和地區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表現為維護世界貿易有序進行的全球性多邊貿易體制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和各國經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一方面使得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日益融合,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和統一性空前增強,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置身其外;另一方面使得各個國家和地區都無可選擇地要遵守一定的共同的規則,而這個規則主要是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規則。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規則對各國實現內外部經濟調控的手段和方式均有一定的約束。
面對經濟全球化強勁的發展趨勢,我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新成員,必須使外貿管理、經營方式盡快與國際貿易規范相一致,遵守國際經濟秩序,按國際貿易通行規則開展對外貿易活動。因此,加強對外貿易宏觀管理是出于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
(二)加強外貿宏現管理和調控,彌補市場調節機制的不足。
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和進行必要的國家宏觀管理,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相互結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同時也要看到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的一面,存在著市場失靈的現象。這些缺陷無疑也會在外貿領域中顯現出來。因此,我國一方面要堅持市場經濟的原則,大量減少政府對外貿活動的直接干預,使市場在外貿活動中起基礎性和主要的調節作用,依靠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證國內企業能夠根據自身需要,自主從事外貿活動;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必要的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外貿宏觀調控體系,規范外貿企業的競爭行為,避免外貿運行的嚴重失衡。
(三)加強外貿宏觀管理和調控,保證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國家通過各項管理方針、政策和措施,不僅可以從宏觀上把握進出口商品的總體數量和市場流向,調節和控制進出口貿易的速度及規模,保證進出口貿易平衡,合理安排出口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保證對外貿易戰略的順利實施,正確貫徹執行對外貿易的國別地區政策,最終確保國家發展對外貿易任務和目標的實現;而且從微觀上也有利于維護良好的競爭秩序,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確保對外貿易獲得最佳經濟效益,使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單選)加強外貿宏觀管理的政策含義是:
A.讓市場在外貿活動中起完全調節作用
B.政府對外貿活動進行直接管理和調控
C.減少政府對外貿活動的直接干預,對外貿活動管理以間接調控為主
D.根據企業需要,政府為企業提供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答案:C
二、對外貿易宏觀管理模式
(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對外貿易宏現管理
1950年我國對外貿易管理開始建立,設立了對外貿易管理機構,主要通過行政手段來實現對全國對外貿易活動的統一管理,管理方法簡單,管理措施嚴厲。
1956年以后,我國對外貿易業務開始全部由國營進出口公司經營,對外貿易受到國家計劃的絕對控制。國家對于外貿活動的各個環節,從宏觀到微觀都實行統一的計劃管理;國營外貿專業總公司及其分支機構完全按照國家的指令性計劃開展進出口活動。計劃管理和行政命令成為國家管理和控制對外貿易的主要手段。
計劃經濟體制下對外貿易宏觀管理模式的積極作用表現在:
(1)它有利于國家對全國對外貿易活動的指導、調控和監督,保證對外貿易任務的完成;
(2)有利于集中統一對外,增強對外競爭力,同外國經濟壓力進行有效的斗爭,捍衛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獨立;
(3)有利于維護國家的宏觀經濟利益,保證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但是,這種對外貿易管理模式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特別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提出,其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
(1)不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
(2)不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要求。
(3)不符合國際貿易規范的要求。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國際貿易規范,主要是以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為基礎,外貿宏觀調控方式要求間接化,主要運用經濟手段調控外貿企業的經營活動,而不能對其進行直接干預。而我國以行政命令和計劃管理為主的模式,則直接地限制了外貿企業的經營自主權。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為了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與國際貿易通行規則接軌,我國必須對原有對外貿易管理模式進行改革。
(多選):1956年后,改革開放前,國家管理和控制對外貿易的主要手段是
A.經濟杠桿
B.行政命令
C.法律法規
D.計劃管理
E.市場調節
答案:BD。
(多選):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國際貿易規范是:
A. 以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為基礎
B.主要運用法律手段調控外貿企業的經營活動
C. 外貿宏觀調控方式要求間接化
D. 主要運用經濟手段調控外貿企業的經營活動
E. 外貿宏觀調控方式要求直接化
答案:ACD
(二)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宏觀管理模式的改革與調整(識記)
自1978年以來,我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使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手段,市場體系逐步完善,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外貿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建立。
改革開放后至黨的十四大召開前(1978~1991年),我國對外貿易管理的主要特點是:以單一的計劃管理為核心的外貿管理模式已被打破,通過計劃、行政措施、法律法規、經濟杠桿等多種手段調節和控制對外貿易活動的外貿宏觀管理體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各種外貿宏觀管理手段在管理體系中的定位及相互關系尚未理順,相互之間的交叉重疊嚴重,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貿易規范的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外貿管理仍以直接調控為主,經濟手段的運用尚不充分,影響對外貿易按客觀經濟規律運行;計劃改革仍未到位,還存在一部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也具有很強的剛性;行政措施的實施既不規范,也缺乏透明度;仍未建立起完善的外貿立法體系等。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外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又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外貿體制。據此,我國對外貿易宏觀管理改革和調整的目標是轉變外貿宏觀管理職能,建立以法律手段為基礎、以經濟調節手段為主、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對外貿易宏觀管理體系。外貿管理體制朝著加快完善外貿立法管理、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弱化外貿行政管理并按國際貿易通行規則規范外貿行政管理的方向演進。
(多選)我國對外貿易宏觀管理改革和調整的目標是
A.以市場調節手段為主
B. 以經濟調節手段為主
C.以法律手段為基礎
D.以行政手段為基礎
E. 以行政手段為輔
答案:BCE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