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卷評析發布 考試院回應“數學偏難”
高考結束,但關于高考的議論并沒有隨之降溫。走出考場,考生對各科的反映不一,但普遍感覺作文題出人意料,不容易把握,而對數學卷更是一片叫“難”聲,連一些老師都認為今年數學卷有“超綱”之嫌。
昨天,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發布“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統一文化考試試卷評析”,正面回應考生、教師和家長的諸多疑問。
考試院提供的“試卷評析”認為,今年語文卷采用材料作文的題型,可以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題風氣。而對于材料的選擇,“試卷評析”的解釋是,由于高中語文教材中有鄭板橋繪畫題記的課文,學生對鄭板橋其人其文相對熟悉,使考生閱讀陌生題型時有個心理緩沖。
對于考生中較為普遍的“數學卷偏難”的議論,“試卷評析”認為,對比往年的數學試題,今年的知識點較多,沒有“挖陷阱”的題目。只要對題目給出的提示信息獲取充分,試題本身并不難。
數學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
考生反映:
考生普遍反映今年題目較難,不少考生都來不及做完。市西中學試區一考生走出考場就哭了出來。
一些考生反映,平時訓練時較易得分的填空題和選擇題難度也明顯提高,尤其是填空題的最后三題和選擇題的最后兩題,很多學生在這上面耽擱不少時間,影響到后面解題的情緒。
教師看法:
今年試卷總體上體現了能力立意。學生說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試卷結構變化大。這些年高考數學題型和數量已成定勢,一般來說,填空題11到12題,選擇題4題,解答題5題。但今年試卷填空題增加為14題。二是難度確實有所提高。填空題和選擇題中也出現了難題,使學生在這兩部分上耗時太多。第22題考查抽象函數,其內容為大多數學生所不熟悉,有點競賽題的味道,第23題是壓軸題,自然也不容易。三是重視對新課程增加內容的考查,有5個小題和一個解答題涉及新增內容,如矩陣、向量、概率統計等。
試卷評析: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數學卷沒有一道題目直接來自教材,但從教材改編的題目很多。這些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題目,目的在于鼓勵師生鉆研教材,不遠離課本,減輕學生負擔。
例如理科第13題,源于高三的“統計案例”一章,教材分析了在一維條件下到有限點距離最短的結論,試題在此基礎上,利用它的思想方法考查學生在二維條件下的結論是什么。由于這里橫坐標、縱坐標可以獨立考慮,因此并不需除教材例題之外的方法。
又如理科第17題,源于高三統計基本方法一章,教材對具體數學對象中的中位數、眾數和平均值作了詳盡的說明,試題結合社會實際現象,設計的問題落在考查準確把握上述統計內容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解釋它的實際意義上。
再如理科第20題,源于高一(二)對數函數例3“學習曲線”的描述,第(2)題的問題是要驗證參數的區間,相當于對模型的應用和檢驗。由于每年的應用題得分率都不高,失分大多是因為未能建立數學模型,今年的應用題(理科第20題)改編自課本,題目給出了數學模型,從某種意義上說掃清了“攔路虎”。
由上述3題考試目標的闡述可見數學教學應注重學習過程,準確把握基本概念內涵,要從“教題”轉化到“教書”,而不是從“題型”出發,把學生淹沒在題海中。有些試題考生可能第一眼看上去像新面孔,但分析一下會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對比往年的數學試題,今年的知識點較多,沒有“挖陷阱”的題目。但拿到題目時不要計算器當家,應有所分析,讓大腦指揮手。只要對題目給出的提示信息獲取充分,試題本身并不難。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