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卷評析發布 考試院回應“數學偏難”(2)
語文考生可多角度提煉觀點
考生反映:
考生對語文試卷評議最多的是作文題。不少考生表示,看不懂材料,感覺無從下手。有的考生材料看了20分鐘還是想不出要寫什么。有監考老師反映,相當部分考生感覺有困難,寫寫停停。
教師看法:
作文題所給出的材料,學生可能會感到陌生,在理解上會有一定障礙。而且材料提供的信息較多,考生可以從多個角度確立主題。但也正是試題所體現出的開放性,會讓學生在多種選擇面前無所適從,感覺有難度。
試卷評析: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語文卷采用了材料作文的題型,可以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題風氣,對中學作文教學起積極的引導作用。考慮到學生多年來習慣于寫命題作文,對材料作文會感覺陌生,今年選擇了有關鄭板橋書法的材料,因為高中語文教材中有鄭板橋繪畫題記的課文,學生對鄭板橋其人其文相對熟悉,使考生閱讀陌生題型時有了心理的緩沖。
考生可以多角度解讀,提煉出眾多觀點。比如觀點可以是“創新源自嫁接,活力來自兼容”。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說,文學的發展不是父子相繼而是叔侄相承,當本門領域的文學、藝術等發展已經登峰造極時,我們常常可以通過與別門別派乃至不同學科的嫁接,開出一片新天地。這一解讀蘊含著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觀點也可以是“整體大于局部之和”。評價須從整體著眼,從個體看出來的缺陷也許正是整體意義上的美。當然,個體、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需要鄭板橋這樣的高手在設計中予以通盤考慮,再加以落實的。這提醒我們,整體大于局部之和是有條件的。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個體與整體得以聯系起來的那些因素。
我們也可以直接從“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角度來擬題。如果沒有鄭板橋的創新給書法藝術帶來獨特的“板橋體”,對整個藝術天地來說是種遺憾;別人如果“師其跡”而未能“師其心”,書家自身的獨特性就會因此而喪失。考生可以通過認識“創新意識”的重要作用和培養“創新意識”的必要性來展開文章。
寫作的角度,遠不止我們列出的幾種,它可以引發我們許多的聯想和思考。
這則材料給人的啟示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到開放和保守、傳承和創新、循古與通變等概念的思辨,也涉及到對文化、政治、經濟等諸多現實問題的思考,有著普遍的借鑒意義。如何引導學生自覺樹立問題意識,如何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加以深入思考,并推動學生向個性化、多元化、全面化的道路健康發展,這是“二期”課改賦予語文教學的艱巨任務,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索。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