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考13萬個0分折射出教育應試之痛
今年這道題考砸了,最直接的反應將是中學教育的及時跟進———用題海戰術對付高考的新題型,永遠是高中畢業班老師的拿手好戲和唯一武器。它改進的不過是考生的某方面的局部的應試能力。更強化了高考對基礎教育的統攝和決定性作用———而這,正是應試教育的強心針和素質教育的攔路虎。
“廣東考生在語言應用方面的能力太差了!有13萬考生在一道語言應用題目上得零分!”———這是廣東省高考語文科評卷組組長、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柯漢琳在閱卷工作行將結束時向媒體表達的一個強烈的感慨。(6月23日《羊城晚報》)
一道語文題考倒了全省兩成考生的事實,最直接的說明,正如柯院長所言,是考生在相關考察領域內表現出的能力欠缺或低下的客觀實際。但是,再往下想,中國高考這種選拔性考試,不是要逮著考生普遍性的能力死角來死磕的吧?這一道讓13萬考生無從下手的題目中,讓我們最直觀地看到考生的相關能力的問題,但是,這不過是所有問題的一層表皮, 表皮之下,是高考的命題機制的問題。
一道考題的確定,一定有其合理的分值及目標考察方面的預期,13萬人的零分結果,應不在這種預期之內,如何進行這種目標的管理和控制?命題組有否建立一個科學和有效的產品控制機制?畢竟,零分的答題對考生的心理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考察的全面性和真實性的目標也將受到拖累。“零分”表現說明了中學教育在相關領域存在一定的教育盲區,在應試教育的既定背景下,這樣的考題又是否有意義?是否公平?
再往深里剝,是中學教育的問題。
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如果類似命題沒有超出大綱要求,那么這種大規模零分的出現,說明中學教育確有改進的必要。而這個恰恰涉及了我們基礎教育方面的老問題———縱然“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只要高考還是完全倚重筆下和紙上的表現,知識累積的權重永遠凌駕于綜合素質之上,中學教育就完全只能被高考牽著鼻子走,應試教育的本質就很難得到真正的改善。今年這道題考砸了,它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中學教育的及時跟進———用題海戰術,對付高考的新題型,永遠是高中畢業班老師的拿手好戲和唯一武器。這樣就改進了吧,那它改進的不過是考生的某方面的局部的應試能力。更強化了高考對基礎教育的統攝和決定性作用———而這,正是應試教育的強心針和素質教育的攔路虎。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