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師流失(2)
教師不穩定,則教學不穩定
“教師不穩定,則教學不穩定。”多少年來,羅山川初級中學的教學水平徘徊在全縣下游狀態。讓黃仲斌憂慮的是,一些山區村小學的代課教師,是初中畢業學習很差的學生,這往往導致教學惡性循環。
細數16年走出去的教師,黃仲斌發現除了教育系統內部流動的,有相當一部分是轉行的,有當公務員的,有經商發家的。
該縣一位資深的教育人士梳理出當地教師流動的兩個高峰期:上個世紀80年代,一大批教師紛紛轉行,文科教師從政是普遍現象。自己所在的語文組30多名老師中,10多名從政者現在都成了縣局委辦的一把手。記者注意到,在該縣,鄉鎮的一些干部多有從教經歷,“最優秀的干部來自教師”所言不虛。
第二個高峰期是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到本世紀初。外地高薪挖人才,一批好老師“遠嫁”省城、沿海發達地區執教。
待遇差,任務重,難免職業倦怠
環縣山高溝深,自然條件異常惡劣。今夏,該縣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50年不遇的大旱。為保證全縣606所公辦學校的正常辦學,尤其是偏遠山區的吃水問題,縣教育局投入90萬元拉水救急。
環縣是國扶貧困縣,同時又是甘肅20個干旱縣份之一。有人說,環縣農村教育現狀,很大程度上是甘肅農村教育的縮影。惡劣的自然條件之上,誕生著許多鮮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在學生眼中“像一個害羞大姑娘”的代課教師許世才,為趕路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遭遇。
2003年母親病危,許世才告假探望,返回時大雪封路。已經耽擱了孩子好幾天課,許世才心急如焚,不等雪停,就匆匆出發了。從下午4時走到次日凌晨5時才趕到學校,可手已凍僵,本想用溫水 開,孰料導致手指壞死,不得已只好將食指截掉。
在環縣一些偏遠的教學點,吃、住、行等基本生存條件都難以保障。這也成為一大批中青年教師離去的重要原因。
32歲的陳建軍還清楚地記得,自己在南湫鄉級中學任教時,全鄉只有3部電話,不通電、沒有路、沒有水,過的生活“與世隔絕”。100多里山路,步行走到學校需要兩天,每次陳建軍都不得不在老鄉家借宿。
私下里,老師們打趣地把南湫叫“難就”、“難走”。年輕老師找對象,對方一聽說是在南湫教書的,蹭地就走了。
“累力”尚可,“累心”難以忍受
比艱苦的教學條件更嚴峻的是,由于教師大量缺編,現有的教師不得不承擔繁重的工作任務,長此以往,許多老師產生了職業倦怠。
一周28節課,洪德鄉李家塬小學教師張志崗的課程表上排得滿滿當當。幾乎每天從早晨起床開始,就得連軸兒轉。他的課從二年級至六年級,英語、數學、語文、美術、體育、思想品德幾乎囊括了所有小學階段開設的科目。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