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學生30年減半
目前城鄉大學生的比例分別是82.3%和17.7%,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高校中農村生源還占30%以上。有專家認為,近年來農村孩子上大學的絕對人數沒有減少,甚至還有可能增加,但農村孩子在大學生源中的比例在明顯下降,與上個世紀80年代相比幾乎下降了近一半。
廣州日報1月23日報道 “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1月初,新華社播發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署名文章,這是文中的一句話。
此言一出,激起了無數人心中的漣漪。
華南師范大學人才測評與考試研究所所長張敏強說,10年前他已在中山大學做過不完全的調查,“當時城市大學生已占90%,現在估計只會更多。”
“從兒子讀高中起,我就要借貸付學費了,大學……”廣東德慶縣馬圩鎮榮村的村干部老戴感嘆。
現實遠不止此。當了18年中學教師的楊明偉說,在他執教的縣一級中學里,每年只有25%的初中生會選擇上重點高中考大學,而18年前這個比例是60%。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議題。”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鄭梓楨表示,但在廣東社科課題研究中處于“未完成”狀態。連日來,本報記者著手開展了目前農村生源在高校中所占比重的深入調查,以求探詢每年擠入高校大門的千軍萬馬中,農村孩子的腳步為何逐漸遲疑。
“很多人說,粵北粵西等地區的中學就是珠三角的師資培訓地,一冒尖就往外跑。”
“本來經濟社會發展了,農民收入逐步提高了,農村孩子上學的機會多了,但是他們上高職、上大學的比重卻下降了。”在廣東,總理的這句話到底是否符合實情?
無論今昔,孩子們都從自家起步。未作刻意篩選,上周本報記者著手調查的是粵西一條最普通不過的村莊。
兒子剛讀上高中 老爸就開始借貸
德慶縣馬圩鎮,隱藏在一條省級公路的旁邊。時值砂糖橘的搶收季節,路旁雜亂地擁擠著一個又一個臨時的交易帳篷。昏暗的光線里,布滿了為這些果實忙亂不堪卻心情煩躁的當地各村農民,他們希冀著在迎春年果市場做最后一搏。學校早已放假,各家各戶賦閑在家的孩子們被大人們帶領著,也投入了這場生死攸關的“戰斗”。
但是繁忙并不意味著豐收,“一窩蜂”的種植沒有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交易市場內外,到處傾瀉著因為來不及出售而腐爛的橘子堆。在距離鎮政府不到5公里的榮村,村委會副主任戴兆楷一臉灰暗,“我種了十幾畝橘子,辛辛苦苦一年,現在算算,賣掉這些橘子還要虧十多萬元。”
老戴的寶貝兒子去年考上了縣城最好的中學香山中學。“450人考中了90人,我兒子排30名。”言語之間他頗感自豪,并早早已經打探清楚,這所中學的學生每年能考到大專以上院校的比例是1/2左右。
按照老戴兒子的成績來看,考上大學并不難,然而能不能上卻似乎是另一回事。“不瞞你說,我雖然是個村干部,一個月的工資也就300元,這個錢連兒子在縣城中學讀高中一個月的伙食費都不夠。”老戴兒子在香山中學的學費是每個學期1050元,“我們靠借貸交上的”。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