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學生 教師及家長復讀應對策略
一、教師的應對策略
1。觀念的轉變與過程性行為的實施。新課程的新理念如何進入高三學科復習之中,如何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核心,這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新課程高考的復習過程其關鍵點在于學科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學生思維的三個過程,并有效地落實主干知識和形成學習方法:
(1)在課堂上展示學生正確的思維過程,并得到積極的肯定;
(2)在課堂上展示學生錯誤的思維過程,并發現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的辦法。這樣的教學具有強烈的針對性,比教師始終一言堂的課堂效果優勢明顯;
(3)在課堂上展示學生超越教材和教師答案的思維過程,并得到充分地表彰,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上述三個過程的實踐,有賴于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抓住了學生的所思所想,凸顯過程性,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
2。梳理學科的知識網絡線索。
(1)新舊課程教材整體上內容增減變化不是很大,但從教材編排體系的出發點和邏輯順序方面看,學科教材還是存在著較大調整的;驈默F實生產生活切入,或從認知規律出發,都更加貼近學生現實環境與未來發展的需求,而不是過分地強調學科原有知識體系。而從高考應試的角度分析,幫助學生梳理主干知識的網絡線索,發現并建立起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特別是建立起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之間的“橋梁”,是提升復習效率的方法之一,以避免簡單機械記憶的學習過程。
(2)梳理學科知識網絡線索的根本目的在于為調動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這是各個學科共性的、核心的能力目標。線索不清的零散知識,是不利于學生的遷移應用的。
3。加大信息獲取、解讀、加工等項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為了學生未來生存發展這一終極目標,教育部課程中心和考試中心及北京考試院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在近年來的試題命制過程中,都加大了信息處理能力的考查,強化了面對各類開放性圖文信息獲取關鍵信息、解讀其內涵、邏輯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考查。
4。透視兩套教材的異同,立足于一綱一卷。(1)比較北京市兩套教材在呈現方式、編排體系、知識載體等方面的異同;(2)透視兩套教材異同,理解教育部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內涵與主干知識和能力要求,不要簡單地把兩套教材的差異部分全都交給學生,以避免加重學生的負擔;(3)通過其他省區新課程高考試卷的深入剖析,吃透高考命題組的命題方向和思維方式,領悟學科高考考試大綱的精髓所在,及與新課程試卷、課程標準的內在關系。
5。確立新教材中的主干知識及教學難點。教材的改革,刪減相應的知識和調整重難點知識是必然的過程。重新審視學科的重點與難點,特別是新增內容及選修必考內容的主干知識是一項基礎而艱苦的工作。
6。加強學科探究性學習過程,形成嚴謹求實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及實踐能力。(1)依托教材的探究性問題,凸顯探究過程;(2)結合新課程高考試題,實踐檢測探究性問題研究的思維方法;(3)鼓勵學生自主選題實施專題化的探究過程。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