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f訪談俞敏洪暢談教育改革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三十年的歷程。30年間,依靠自身努力或者是運氣,一些人從其中脫穎而出,他們見證并締造了這個新時代。為此,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之際,在奧運圣火照耀中華大地之年,搜狐網攜手數十家全國頂級媒體,邀請了30位改革開放三十年中的頂級專家學者,、社會各個領域的著名人物做客搜狐,與頂級媒體人物對話,與數以千萬計的互聯網用戶產生思想的碰撞,深入分析中國的發展經驗。
今天的兩位嘉賓,有一位英語老師,他從北大走出,隨著改革開放浪潮沉浮,今天已經是中國教育培訓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也被很多青年人稱為“人生導師”。他就是今天的嘉賓俞敏洪先生。還有這樣一個媒體人,他在北京報界橫空出世之后,以強勁的實力和驚人的速度,把影響力擴展到大江南北,他就是《新京報》的舵手,今天的特約嘉賓主持,《新京報》的社長戴自更先生。下面請兩位開始今天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30年3個階段 民辦教育最終會變強
戴自更:因為很久沒有當一線記者了,今天能夠跟俞老師對話很高興。希望借這個機會能把俞老師精辟的想法和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跟各位網友分享一下。因為我跟俞老師是同輩人,80代初到北京求學,人生經歷非常相似。從事的行業,我們各自的歷程可能不太一樣,但是心靈是相通的。您從82年到北京求學,這三十年,你怎么看中國的變化?有哪些跟你的理想還有差距?
俞敏洪:我覺得這三十年的變化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中國和國際接軌,我個人的感覺是從我考大學考試,78年,尤其到80年的時候,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應該是到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世界的融合階段。到了90年代以后,中國從貿易到企業到教育,和世界接軌的階段,到96年左右,算是一個階段。這個時候,從91年左右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到96年左右,中國留學的風氣,國家政策已經完全不干預,民間力量起主導地位。最后形成了一個概念,出去留學是好的。回來以后,為祖國能夠做貢獻的這么一個階段。一直到了第三個階段,中國基本上屬于比較開放的階段,在開放階段,不管是高中生想要出去讀大學,還是大學生想要出去讀研究生,這么一個階段。這里面有一個強烈的變化是什么呢?原來從80年代的時候,每出去十個中國的留學生,大概只能回來一個左右。到了2000年左右,大概每出去10個留學生,能夠回來三到四個左右。這里面的空間是非常大的。最后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在國外留學的學生。最后能夠再回到中國,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我覺得留學的暗潮和中國整體的經濟和政治的改革開放是一脈相承的。這是以我自己的領域看待這個事情。
戴自更:俞老師從教育的領域,從留學生和教育培養的人才,跟我們國家同步發展的角度來談的。你作為民辦教育的領軍人物,怎么看待這三十年的中國民辦教育的變化?
俞敏洪:在80年以前中國沒有民辦教育,基本上是公辦教育一統天下。到了80年代以后,中國民辦教育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民辦的中小學教育,第二類是民辦的大專和大學教育,第三類是培訓教育。我個人主要的任務是在民辦培訓教育。因為我做的主要是外語培訓,技能培訓這些東西。但是我個人對民辦教育領域的看好還是比較肯定的。因為從80年代開始,中國的民辦教育三大系統已經占據了中國教育的一部分。從未來三十年來看,我覺得中國的民辦教育能夠占有一席之地。從比較發達的國家來看,民辦教育也就是私立教育的發展是對公立教育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也是推動公立教育發展的強有力的力量。一個國家私立教育或者是民辦教育占有一席之地,對于推動公立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2002年以后,中國出臺了一個法律,叫做《民辦教育促進法》,我覺得中國的民辦教育還是從政府的支持到民間力量的使用上,步入了正軌。我個人感覺到,民辦教育的發展對于中國未來教育的健康起到了一個比較重要的作用。
戴自更:現在我們講民辦教育,就跟媒體一樣,從開始的平面媒體有幾十家。80年代后半段,一大批的報紙如雨后春筍般出來了,造就了中國整個新聞業的繁榮。久而久之,市場化和面向讀者為核心的辦報模式,和原來傳統黨報有沖突。要面臨一個問題,報業到底是不是一個產業。民辦教育也會面對這個問題,因為公辦的大學校長要為經費發愁,也要為教育的質量發愁。對民辦教育來講,像你們這樣可能還要考慮到市場和盈利,甚至要考慮到你的企業的經營。中國的民辦教育占中國教育總量的不到10%。而發達國家要占到40%到60%。這種情況下,制約中國民辦教育的有哪些因素?這些因素你預計在什么時候能夠突破?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