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志愿:知彼必知六個方面(5)
(五)掌握高校相關專業的歷史資料非常重要。
1.選擇專業必用的歷史錄取資料。了解與掌握備選高校相關專業的歷史錄取資料,尤其是近3~5年來分專業的招生計劃(人數)、計劃報考專業的錄取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等其它條件與要求。多做些前期信息收集,將自己喜歡的專業的情況在不同學校之間作橫向對比,在不同專業方向細分之間作縱向對比,這樣才能得到完整的專業和學校定位。這里,了解專業內涵是基礎,掌握專業的歷史錄取資料是重要的依據,正確分析預測當年的校線和專業線是關鍵。(預測校線和專業線的方法與技巧詳見本書第八章~第十一章。)
2.不可或缺的選擇專業的重要參考資料。(1)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名單(見本書資料附錄)(2)全國80個一級學科評估排名(見本書資料附錄)(3)教
育部公布的上年度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公布的是全國普通高校規模以上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其規模分布情況,共涉及本科專業194個,高職/專科專業264個,其中本科還公布“211工程”院校相應專業的就業狀況)。考生和家長可通過教育部開設的“陽光高考信息平臺”來獲取該資料。
(六)如何根據今后幾年的就業趨勢選擇專業?
有些考生和家長很想知道:三五年后什么專業會熱?什么專業會冷?它們各自的市場價格是多少?甚至希望預測出哪個具體的專業在哪個具體的時間會熱或冷。這是不現實的。即使有人預測了,也不太科學,可信度也不高。但是對于今后幾年的就業趨勢,則是可以預測的。
1.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選專業。在此,筆者介紹一個通常為大家所忽略,但非常有價值的簡便實用的預測資料——國家編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
比如,通過“十一?五”規劃,我們可以知道,電子信息制造業、生物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新材料產業是國家確定的加快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具體如下:
(1)提升電子信息制造業。根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總體趨勢,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軟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產業,重點培育光電通信、無線通信、高性能計算及網絡設備等信息產業群,建設軟件、微電子、光電子等產業基地,推動形成光電子產業鏈。開發信息產業關鍵技術,增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延伸產業鏈。
(2)培育生物產業。發揮我國特有的生物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健康、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重大需求,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實施生物產業專項工程,努力實現生物產業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制的新突破。健全市場準入制度,保護特有生物資源,保障生物安全。
(3)推進航空航天產業。堅持遠近結合、軍民結合、自主開發與國際合作結合,發展新支線飛機、大型飛機、直升機和先進發動機、機載設備,擴大轉包生產,推進產業化;推進航天產業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發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及其應用,形成空間、地面與終端產品制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
(4)發展新材料產業。圍繞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裝備、新能源等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發展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復合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產業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創新體系。
通過“十一?五”規劃,還可以知道哪些項目屬于高技術產業工程重大專項。即:
(1)集成電路和軟件。建設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實現90納米及以下集成電路工藝技術產業化。發展基礎軟件、中間件、大型關鍵應用軟件和集成系統。
(2)新一代網絡。建設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覆蓋全國的數字電視網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通信示范網。實現新一代網絡關鍵技術、關鍵設備和關鍵軟件產業化,建成新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實施數字音視頻產品產業化專項。
(3)先進計算。突破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技術,建設基于網格的先進計算平臺,實現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產業化。
(4)生物醫藥。建設一批重大疾病防治疫苗和基因工程藥物產業化示范工程,完善現代中藥體系,提高新藥創制能力。
(5)民用飛機。發展干線、支線、通用飛機和直升機。開發先進發動機。
(6)衛星應用。研制新型氣象、海洋、資源、通信等衛星,開發無毒無污染大推力運載火箭。建設對地觀測和導航定位衛星系統、民用衛星地面系統設施及應用示范工程。
(7)新材料。建設信息、生物、航空航天等行業急需的各類高性能新型材料產業化示范工程。
雖然目前“十一五”規劃已經成為過去式,但筆者認為,與電子信息制造業、生物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新材料產業這些國家致力于加快發展的高技術產業相關聯的一些專業的“熱”在未來5~10年都不會大變(當然不排除其熱度會有變化)。這是因為,熱門專業也有其“熱”的規律:一是與市場聯系密切的專業會“熱”;二是與國際化進程相一致的專業會“熱”;三是與信息化程度相關的高新技術專業會“熱”;四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的專業會“熱”。
2011年參加高考的考生,請密切關注即將出臺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010-81534067/65258589)
在此,筆者提醒廣大考生及家長,在選擇專業時,目光要長遠一些,不能只看眼前。比如,當年因為某種特殊情況亟需某一專業的人才,這樣的專業要不要報,要謹慎思考,不能追一陣風、趕一趟車。
2.根據國家重點領域緊缺人才情況選專業。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國資委等六部委就今后一段時期加強國家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工作提出意見(教高〔2007〕16號)。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和企業等多方面的積極性,統籌協調招生、培養、就業、使用等各個環節,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培養質量,切實解決國家重點領域的人才緊缺問題。
意見指出,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精神,當前要優先支持農業、林業、水利、氣象、地質、礦業、石油天然氣、核工業、軟件、微電子、動漫、現代服務業等重點公益、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以及新興產業的緊缺人才培養。因此,與國家重點領域12類緊缺人才培養相關聯的許許多多的學校及專業,也是廣大考生及家長在選擇學校與專業時應該首先考慮的。
六、正確處理八大關系
(一)正確處理學校與專業的關系,首選專業。
在填報高考志愿時,關于學校與專業的關系——是首選專業還是首選學校,歷來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1.首選學校與首選專業各指什么?
所謂首選學校,是指為使所報學校盡可能上一個檔次(可將一個批次中的學校分為若干個檔次)或一個批次,基本上不考慮專業,并以服從專業調劑為主。簡言之,“讓分盡其用,用在選校上”。
所謂首選專業,是指為了能夠選擇專業,不惜將所報學校降低一個檔次甚至一個批次。簡言之,“讓分盡其用,用在擇業上”。
2.首選學校的五個主要理由。
(1)……大學是學會學習的地方,一個太過年輕、僅注重知識灌輸的學校,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生活得到的最多是一些有限的知識,而很難獲得這種多年沉淀下來的文化財富。所以,如果在好大學和好專業的選擇中出現了矛盾,建議你不要猶豫,選擇一個好的大學絕對沒錯。
(2)……,用人單位首選條件好的學校出身的學生而非條件差的學校出來的畢業生。
(3)……不同的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平臺不一樣,學校地位可能決定一個人以后的活動舞臺和生活空間。從這方面來看,名校有普通院校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
(4)……。
個體理性的集體非理性行為風險是個經濟學概念,其意思是,因為是熱門專業,所以很多優秀的人都擠到一塊兒,自己很難出頭,就顯得不優秀;再加上熱門專業如果過熱,就會出現供過于求,變成冷門。考生報考時熱門的專業,等到其畢業時社會需求也許早就發生了變化。這是有歷史教訓的:前幾年大家都擠著讀會計學專業,很多大學,包括一些理工科院校都開設各種層次的會計學專業,沒幾年就出現了人才過剩。
(5)(010-81534067/65258589)……。
3.首選專業的七個主要理由。
很顯然,在首選學校的主要觀點中,第一點文化財富;第二點師資設施;第三點名校情結。這些之中很抽象、不具體,就不具有說服力和指導作用。如果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符合上述三點;那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就不具備上述三點嗎?肯定不是。只能說他們比清華、北大稍微差那么一點點而已。
那么正確處理學校與專業的關系,首選專業的主要理由如下:
(1)降低風險,做到保險。填報高考志愿時最關鍵、最重要的是所報志愿尤其是第一志愿能否調檔、能否錄取,……。
這種降低風險、起到保險的作用在考前“猜分填報”的2個市,考后“估分填報”的5個省(市區)會更大、更有效。因為“猜分填報”,誰是神仙能保證猜得一分不差,誰都是凡人,猜得差個1分、2分,甚至3~5分很正常:“估分填報”,誰是神仙能保證估得一分不差,估得差個1分、2分,甚至3~5分也很正常;可是你所報的第一志愿院校,哪怕只差1分,省(市區)招辦絕對不會給你投檔,你所報的第一志愿院校也絕對不會錄取你。2007年,遼寧省有位理科考生,估分估了660分,實際考分658分,只差了2分,可算得上半個神仙了;可就因為這2分之差,使他與心愛的北京大學失之交臂,只得在家里“備考”。不用筆者多說,如果遼寧省這位考生第一志愿報的是復旦大學(2007年在遼寧錄取分638分)、中國人民大學(636分)、上海交通大學(632分)、浙江大學(632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616分)、南京大學(615分)、中國科技大學(628分)等“985工程”高校,那結果肯定會比現在好得多。
……
(2)分盡其用,不會浪費。持首選學校觀點的考生及家長可能有這樣的想法:考分超過學校錄取最低分(校線)十幾分,那不是浪費嗎?還不如利用這十幾分,讓所報學校上一個檔次或者一個批次。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那么即便你沖上去了,又有什么好處呢?“2006年在北京郊區的一個村長助理的競聘中,有北大的本科畢業生88人、碩士生20多人和多名博士生,清華也有近40名學生參加了競爭,博士和碩士的比例占到了五成。”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某些復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大學的畢業生一簽約月收入就高達5000元以上甚至近萬元,這難道不都是專業惹的禍嗎?
其三,我國許多高等學校錄取分最低的專業與錄取分最高的專業之間少則相差20~30分,多則相差40~50分,如果要錄取到一所學校的強勢專業、優勢專業、屬于國家重點學科的專業,一般來說,只有十幾分是不夠的,那又怎么能說吃虧、浪費呢?!
(3)……。
(4)……
(5)……
(6)……從哪里來不重要,會干活才是最重要的。現在已經不是扛著一個名校牌子就可以滿處跑的時代了,大家都變得現實了。一些跨國公司可能確實不限專業,他們只看重應聘者的能力,把人招來后自己花大力氣培養,但那只是少數。絕大多數單位都會想,如果你不能給我帶來什么實在的好處,就算你是名校的碩士、博士,又有什么意義?反過來說,你要是能幫我編程,能幫我修機床,我又何必計較你的出身呢?從哪里來不重要,會干活、能創效才是最重要的。
(7)……現在有許多學校都明文規定可以轉專業,但是可以轉不等于一定能夠轉,尤其是不等于人人都能夠轉。因為轉專業是有條件限制的(詳見本書高級制勝篇第七章),是要付出較大代價的,廣大考生及家長對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由于高考志愿填報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事情,需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作出有針對性的選擇。但是,筆者認為,從適宜大多數人的角度,正確處理學校與專業的關系應該首選專業。正如東北大學招辦主任※※※說:“對于大部分考生來說,其選擇常常有兩種觀點:一是贊成首選學校,一是贊成首選專業。但是就市場的檢驗和就業等方面的情況來看,首選專業比較合理。因為升學是為了就業,選擇一個畢業后能用得上、更容易就業的專業當然比選擇學校更重要。”(咨詢熱線:010—81534067銷售熱線:010—65258589)
(二)正確處理興趣與就業的關系,首選就業。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經常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有關專家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種工作有興趣,他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憊。相反,如果他對某種工作沒有興趣,則只能發揮全部才能的20%~30%,還容易精疲力竭。而具體在進行專業選擇時,……。
1.興趣與競爭實力的矛盾。由于考生所處的社會因素、客觀環境與現實條件的限制,大多數考生根據興趣的選擇很可能大都在熱門專業上,可是,對于大多數考生來說,又是不具備這樣的高考競爭實力的。怎么辦?……
2.……。由于絕大多數考生只是上完小學上中學,所接觸的環境條件較有限,沒有什么社會知識與經驗,也缺乏必要的生活閱歷,接觸專業和職業信息太少,很難做出比較,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不易確定。……
3.大多數考生畢業后是必須就業的。由于絕大多數考生都出自于工薪家庭與非富有家庭,因此他們畢業后是必須自謀職業、自謀生計、自己養活自己的。在多達一百多萬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嚴峻形勢面前,有比就業還重要的問題嗎?!在能夠生存的條件下,去考慮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溫飽都不能解決的時候,坐而論道,去奢談興趣還有必要嗎?
(三)正確處理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的關系。
雖然說專業的“熱門”與“冷門”的形成歸根到底是報考人數的多少決定的,但它深深地打上了不同時代、時期的烙印。
(1)……。
(2)熱門專業從現象上看是報考人數眾多形成的。為什么許許多多的人冒著風險去爭報熱門專業呢?(010-81534067/65258589)……
(3)雖然對專業的熱門與冷門沒有嚴格的定義,但說專業的冷門與熱門是經常變化的,幾乎一年一個變,是不科學的、不符合事實的。……因此,與此相關聯的一些專業的“熱”,就不是幾年、而是十幾年都不會變的(不排除其熱度會有所變化)。當然,也不排除有的熱{冷}門專業在熱{冷}了許多年后供需達到不平衡,就會有所變化。這正是掌握報考技巧顯示威力之所在。
(4)在市場經濟下,專業決定就業,專業是就業的前提條件。因此,重視專業選擇,首先是就業的要求,也是個人成才與發展的要求。
四川省通過對院校專業錄取情況綜合分析及考生志愿填報的抽樣調查,無論是從實際錄取的平均分數看,還是從考生志愿(尤其是第一專業志愿)填報的情況看,總體來說,考生選擇較多的文科專業前10位是: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類、英語、法學、財政學、會計學、市場營銷、漢語言文學。報考較多的理科專業前10位是:金融學、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信息科學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
明顯可以看出,考生填報志愿時,經濟、金融、電子、信息、管理等專業普遍具有吸引力,而與之相反的農、林、地、礦、輕紡、食品、公共事業等類別專業,即使近年來就業形勢不錯,但因為工作條件相對艱苦、待遇不高,卻不被考生看好。
熱門專業大家都想報,但不是人人都能報的。……
(5)……。(6)要根據知己的六大要素,選擇最適合自己在大學學習的以及有利于將來職業發展的專業。
(四)正確處理國家需要與個人志愿的關系。
各高校的招生專業及人數反映國家、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招生計劃是根據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制定的。……只有這樣,才不至于碰上進校門時是熱門專業,而出校門時卻變成了冷門專業的情況。
(五)正確處理招多與招少的關系。
各高校招生人數多少與錄取機會大小有一定關系,關鍵在報考人數與招生計劃之比。因此,應辯證對待、綜合分析,妥善處理好兩者關系。……一般來說,招生人數太少的較難把握,因為有的院校一共就招幾個人,多一人報考與少一人報考差別很大,加之現在基本上實現了“網招”,有些學校根本不派招生老師到招生現場,于是連交流、反饋信息的機會都沒有了。報考這樣的院校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有絲毫的疏忽大意。
(六)正確處理批次與批次之間的關系。
高校招生是分批次進行錄取的,前一批次落榜不會影響后一批次志愿的錄取,院校錄取到哪個批次就依據哪個批次志愿,考生要正確理解批次概念后再填報志愿。(1)關于提前批。……。考生一定要把有利和不利因素都分析透徹了再報,因為一旦錄取了是無“后悔藥”可吃的。(2)關于本科第一、二、三批。……高考招生中出乎考生與家長意料之外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不要以為自己分數高,就一定會在第一批次錄取,而忽略后續批次志愿的填報,這既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不懂投檔和錄取規則的表現。說句不該說的話,即便考生被錄取到了不滿意的院校或專業,在經過較長時間思考并全面權衡利弊后,如果決定放棄,那還不容易,“用腳投票”就可以了。如果你不報,那就連“用腳投票”的機會都沒有了。
(七)正確處理第一志愿與非第一志愿的關系。
高考招生錄取是分批次進行的,某一個批次內的錄取是按照院校志愿順序依次進行,因此選擇好每一錄取批次的第一志愿就顯得極為重要,這是因為……。如有些考生第一志愿沒有被錄取,而非第一志愿又未報或者報得不好,結果就可能從第一批重點線上滑入第二批、第三批錄取的普通院校,造成“一落千丈”的局面。正確處理同批次第一志愿與非第一志愿之間的關系,就是既要高度重視第一志愿的填報,也絲毫不忽略對非第一志愿的填報。
(八)正確處理經濟發達與欠發達地區院校的關系。
1.……。2.如果自身競爭力不足以支撐考生報考京、滬、穗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名牌院校的熱門專業,而能夠支撐考生報考經濟欠發達地區名牌院校的熱門專業,筆者贊同到欠發達地區去。理由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條件可能差一些,環境艱苦一些,但年青人為求學成才,吃點苦是值得的。欠發達地區的……。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已由過去國家統包統配轉變為通過供需見面和雙向選擇的自主擇業辦法。所以,只要是國家新時期發展所亟需的熱門專業人才,哪里都亟需。正確處理好了這對關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等著你。
(責任編輯:李書信)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