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近現代經濟史(6)

2012-11-26 10:43:22 來源:育路高考網

  3、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特點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總特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特征:⑴近代化受到中外反動勢力的阻礙,發展緩慢,歷經曲折。⑵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⑶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準備不足。⑷發展畸形,產業結構不協調。

  4、實現近代化與完成反帝反封建兩大任務之間的關系

  在中國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與實現近代化的發展目標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進行的,兩者是雙向互動的辨證關系。工業化的發展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近代革命又為工業化的開拓前進掃清了道路。

  歷史證明:完成革命任務和取得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證,實現現代化是完成革命任務和取得民族獨立的最終目的。

  5、中國近代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及其影響

  鴉片戰爭后,原有的封建經濟結構解體,逐漸向半封建經濟結構轉變。其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等三種所有制。它們相互勾結,三位一體,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現代化的主要障礙,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后有一定發展,但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此外,還存在新民主主義經濟,它是中共在獨立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戰爭后期,根據地已經形成了個體經濟、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發展的經濟格局,其中個體經濟比重最大,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比重最小。

  多元化經濟結構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①使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復雜化。②是中國社會性質特殊化。③使中國革命斗爭長期化。④使中國社會的政治力量多元化,形成多元化的階級結構和復雜的階級關系;產生不同的政治派別。

  6、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衰過程和歷史地位

  過程:⑴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⑵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后。⑶短暫發展:一戰期間。⑷日益萎縮:國民政府統治時期。⑸獲得新生:建國初期,在國營經濟領導下獲得恢復和發展。而后實現和平改造,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地位:⑴從經濟上看,它有利于社會進步。⑵從政治上看,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同時使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成立提了階級條件。⑶從思想上看,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學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⑷從發展趨勢上看,難以獨立發展。

  7、影響中國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⑴先天不足:資金、技術、人才和思想準備不足。⑵面臨三大政治障礙:外國資本主義的阻撓破壞、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⑶缺乏正確的道路、科學的決策和安定的環境。

  8、中國近代化的啟示

  ⑴中國近代化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不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⑵從閉關自守到對外開放,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推動近代化的首要條件。⑷知識結構的變革是現代化的核心和終極源泉。

  9、新中國的工業發展

  (責任編輯:韓志霞)

 6/6   首頁 上一頁 4 5 6

分享“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一本精品日本在线视频精品 | 在线观看片a免费不卡看片 麻豆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αⅴ网站在线 | 日本最新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