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近代中國反動政府的統治
近代中國反動政府的統治 一、知識歸類: 近代中國之所以屈辱挨打,外因是列強的侵略與奴役,內因是中國歷屆反動政府對外妥協投降,成為帝國主義侵華的工具。按時間順序,近代中國反動政府的統治可分為三個時期: 1、清王朝后期的統治(1840—1912年) 第一,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清王朝。 A.史實:西方列強先后對我國發動了五次大規模侵略戰爭,清政府被迫與其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逐漸被列強所操縱,政權機構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化,內部權利機構也發生變化。第二次鴉片戰爭是清政府發生這種轉變的關鍵。清政府為鞏固統治,調整政策進行自救:一是洋務運動,二是改革機構,三是維新變法。但清政府死守舊制,維護封建制度,注定其失敗。直至《辛丑條約》簽訂,成為列強統治工具。但,清政府也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時期實行了一些措施,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 B.特點:①清政府的買辦化是逐漸完成的,有一個過程;②清政府在買辦化過程中,內部機制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也不乏近代化成分;③清政府調整政策雖有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積極一面,但其以維護封建體制為宗旨,總體上有悖于世界潮流。 C.原因:①國際因素的影響: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19世紀中后期列強加緊侵略我國。②國內形勢的影響:鴉片戰爭以后,列強侵略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人民革命運動不斷興起。③清政府自身的變化,但由于自然經濟一直占統治地位,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弱小,無法促使清政府發生根本性變化。 第二,清王朝覆滅前垂死掙扎(1901—1912年) A.史實:先后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但客觀結果和主觀動機不同。 B.原因:①20世紀初期革命運動的發展,清統治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進行自救。②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包括資產階級立憲派),推動了清政府調整政策。③清王朝開始調整的總目標及自身的腐朽,決定其失敗的結果。 2、北洋軍閥的統治(1912—1928年) 北洋軍閥史近代由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扶植下出現的一個特殊的政治軍事集團,其興衰過程有四個階段: A.興起階段(1895—1912年) 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建立北洋軍六鎮,形成北洋軍閥雛形。辛亥革命爆發后,在列強扶植下掌握清政府統治大權,后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標志著北洋軍閥對全國統治的開始。 B.鼎盛階段(1912—1916年) 袁世凱對外以帝國主義為靠山,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對內進行建立個人獨裁統治和復辟活動,但在護國運動打擊下徹底破產。 C.分裂割據階段(1916—1926年)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中國形成軍閥割據局面。中國政局分裂動蕩,空前黑暗。府院之爭、張勛復辟、段祺瑞重掌政權繼行獨裁之實、護法運動失敗、直皖戰爭和直奉戰爭頻繁、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及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D.衰亡階段(1926—1928年) 國共合作,國民革命運動興起,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蔣介石、汪精衛叛變后,繼續北伐,推翻奉系控制的北京政府。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標志著北洋政府統治的正式結束。 3、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927—1949年) A.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 B.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 C.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近代中國反動政府的統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