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2012-11-26 11:02:35 來源:育路高考網

    查看:2013高考一輪復習:歷史復習資料匯總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一.知識歸納

  (一)大綱版

  1.先秦:從夏朝到春秋,選官主要按爵位;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地主階級改革才重視按軍功授爵。(標準從爵位到軍功)

  2.秦漢:西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分察舉(自下向上推薦)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備,到東漢時注重門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標準從才能到門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評品級決定官員獎懲,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壟斷地位。(標準為門第)

  4.隋唐: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產生了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太宗時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時設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科舉制意義:打擊門閥勢力;擴大官吏來源;提高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積極作用為主)

  5.宋元:北宋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大增;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不考詩賦,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試成績好的可直接授官。(特點:更嚴密;人數增;更實用)

  6.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限制,為君主專制培養了忠順奴才,但嚴重制約了中國科技、思想的發展。(消極作用為主)

  (二)新課標版

  從漢到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1)漢朝:主要實行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2)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們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3)隋唐:實行科舉制。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4)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5)科舉制的影響: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③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責任編輯:韓志霞)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分享“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日韩欧美少妇精品 |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 午夜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二区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观看 | 亚州十八禁免费不卡在线视颖 | 亚洲思思久久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