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緒氛圍營造
免“過度照管”,給孩子一個寬松容忍的環境
有這樣一位高三母親,冬天的晚上,兒子每天下了晚自習風風火火騎車回來,總能看見媽媽裹著羽絨服站在小區門口等。終于有一天,兒子說:“你覺得你站在那兒等我,我看見你冷成那樣,心里覺得對不住你,就能發奮考上北大是嗎?”她說不出話,兒子接著說,“我告訴你不可能的,你只會讓我堅定一個念頭,我以后要是有一百個兒子,一個也不讓他參加高考!”兒子說完幫她拉起羽絨服帽子,扔給她兩只手套,騎車走了。
那天媽媽罵兒子是“混蛋”,但事后她覺得兒子其實很了解她,在她的潛意識里,就是有那樣的期待,讓兒子看到她的辛苦和期望,讓這種看到和感動成為動力。那次之后她不這樣做了,她明白了那是一種壓力,讓兒子既心疼又厭惡。很多家長都會出現像這位母親一樣照管過度的情形:頓頓給孩子送飯、在學校附近租房子陪讀,甚至有很多高三媽媽自己辭掉了工作,做“高三全職媽媽”。
其實過分的關照也會給孩子增加壓力,家長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的行為,要給他們一個比較寬松的復習環境。如果家長的苦心帶來的是負面的效果,只能加大孩子的心理壓力,產生“家人對我太好了,一旦考不好,沒臉面對他們”的心理,就會使孩子背上巨大的思想包袱。孩子只是希望家長能以一種平常的心態對待高考,家長一切如常的潛在關愛的方式會對孩子正常發揮有利。
“把高考還給孩子”,不要讓孩子感到你比他(她)還焦慮
有高三家長曾經寫過這樣一篇日志:別說我是高考臉,我覺得兒子和他那些同學,一人一張高考臉。這些孩子也苦,正是管不住自己老想玩兒的時候,偏偏要去搶飯碗,想以后吃上好飯好菜就要努力,愿意吃糠咽菜當蟻族住膠囊就折騰吧,這話一說,顯得我特惡俗,特讓他瞧不起,可他自己也知道我說得對。這么一來特別糾結,一邊蔑視我,一邊不敢不嚴陣以待,你說多鬧心啊!這些半大孩子,我一邊逼著他念書一邊心疼,沒辦法。人生識字憂患始,誰的事兒誰著急。
看了這段話讓我想到一個高三心理咨詢的孩子,他經常失眠,靜不下心來復習。家里有一個千百遍嘮叨“高三啦”隨時隨地如同“緊箍咒”一般提醒“高考種種相關問題”的媽媽,自己感覺很煩,說:“我學習最大的麻煩就是我媽,老師你把我媽媽搞定了,我就好了!”
如今,大學教育走上普及的道路,高考不再是決定前途命運的唯一途徑。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也不再只看學歷。俗話說學歷是紙飯碗,關系是泥飯碗,能力才是金飯碗。除了有能力,堅強的意志、頑強的精神、健康的人格、樂觀的心態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家長們不要將全部心思都撲在孩子的考試分數上,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家長更多地關注孩子能力的培養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我們知道,最后參加高考的是孩子,所以,家長,請把高考還給孩子吧!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高三家長有哪些焦慮?”到:
育路高考網 @1999-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