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選院校須重軟實力忌僅看名氣(3)
5.是否影響力大
影響力是指給予人希望和追求,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影響力是很神秘的,它能使人自覺向上,增強正能量,會滿心歡喜地接受并樂于積極地努力去做。高校深厚的底蘊內涵、一流的學科專業、完善的教學管理、高效的運行機制無愧為現代文明文化的承載者、生產者、傳播者,自然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無形的影響,長期的辦學實踐給社會公眾留下了獨具特點的“培養人才”的印象。隨著時間的發展推移,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升華,辦學水平、辦學價值和辦學品牌也相應得到社會公眾的愈發認可。其影響力的大小,主要還是要看對人才的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水平、層次和效果如何,反映在社會各領域中的廣大師生、校友提供強大智力資源的支持,影響一區域甚至全社會的精神風貌,甚至文化走向。這即直接看到了高校影響力的效果,也反映了其高校是否已具有較強的軟實力。
6.是否約定俗成
約定俗成是無形的制度管理效果。約定:共同制定;俗成:大家都這樣,習慣上一直沿用。高校的約定俗成是多年來辦學的實踐,以先進的辦學管理理念為基礎,制定出具有獨具特色的先進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在大家長期共同的遵守中并經過若干年的驗證,漸漸地形成規范和統一著教師與學子們約定俗成的行為慣例。大家不言自明,自我約束,自覺遵守,即是新調進的教工或新入學的同學也是“入鄉隨俗”,主動按照先前的“規矩”而做,潛移默化地養成了一種良好的秩序學風。這是大學制度慣例的結果,是大學生學習好的規則體系,也是一所高校取得較快發展必須具有的軟實力。
三、考生要看重高校培養的人才
高校實力的核心是“樹人”,“樹人”的結晶是“人才”。那么,怎樣看重高校培養的人才呢?具體考證,可認為:
1.具有道德人格
高校培養的人才是公眾生活秩序準則和規范遵守的道德典范。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根本。人才更應具有負責任的道德自我,較理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具體表現在:關注個人和預見個人行為的積極和消極后果、預期后果和非預期后果,相信個人的決定和行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對于自己和他人的意義等等,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負責任,自主自信自強,自尊自重自控,自我教育,感恩國家、感恩人民、感恩社會,自覺培養個人主動探索、主動發展的精神,立足于社會,誠實善良,傳遞正能量,是一個道德的、高尚的合格大學生。
2.具有合作精神
在當今社會競爭中,高校培養的人才須具備合作精神。合作是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方式。事業成功的獲取靠個人“單槍獨斗”不行,常言道“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不與他人的合作是不可能把事業做大和做強的。要與他人合作,即必須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勇于與志同的人交往,朋友相待,直抒己見,坦誠溝通。認真、虛心傾聽他人的意見,態度誠懇地善意建言,相互理解,相互探討,相互認同,相互提高,共創事業,實現共贏。這是合作的基礎,是融入合作團隊個人的軟實力。只有團隊的精誠合作,才能在社會上站得住、立得穩,即能成就事業,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