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識點總結:日本明治維新
1.歷史條件
(1)農民受到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起義不斷。
(2)工商業者不滿幕府的嚴格限制和恣意掠奪。
(3)統治階級內部中下級武士產生了反抗思想。
(4)黑船事件使日本面臨嚴峻的民族危機。
(5)倒幕運動推翻幕府統治,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權。
2.明治維新
(1)政治上:廢除舊體制,加強中央集權。
①廢藩置縣,建立起統一的 中央集權 國家。
②廢除封建 等級制度 ,宣布“四民平等”。
(2)經濟上:發展新經濟。
①幣制改革,以 金本位 的紙幣作為全國唯一的貨幣。
②土地改革,廢除 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 ,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
③地稅改革,一律按地價的3%征收土地稅,以貨幣支付。
④殖產興業 ,發展資本主義。
(3)文化上: 文明開化 ,發展近代教育。
①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②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③社會生活各方面大力西化,如歷法、衣食住行、鹿鳴館。
(4)軍事上:富國強兵,建立新軍隊。
①實行 義務兵役制 ,仿照歐美國家建立常備軍。
②大力改進軍事裝備。
③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指揮人才。
④進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3.歷史影響
(1)進步性
①加速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實現了富國強兵。
②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
③其成功經驗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走上了對外擴張之路。
【特別提醒】日本明治維新局限性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治維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較多的封建殘余勢力和軍國主義勢力。具體表現為:
①經濟:領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農民的貧困影響國內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
②政治:憲法頒布后,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
③文化:藩閥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國際: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相結合推動日本加入對外侵略的行列,給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改革的局限性導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戰爭的罪魁禍首。
【高考真題例解】
(2013年江蘇蘇錫常鎮二模)自古以來,重大改革都注重教育方面的改革。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對于如何提拔人才、選取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養之、取之、任之”的系統人才觀。(其中的)“養之”,即優待和栽培人才。“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關鍵是任人唯賢、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環《王安石變法失敗錯在用人》
材料二 (明治政府)頒布法令,實施義務初等教育,因為國家需要有文化的公民。大批外國教育家來到日本創辦學校和大學;成千上萬的日本人出國學習,回國后在新學校任教。……1890年頒布的教育詔書告誡所有學生,“要勇敢地獻身于國家,以此來保衛和維持我們的與天地同存的帝國王權的興盛。”
材料三 康有為說:“欲任天下之事,開中國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挽世變在人才,(成人才)在學術,講學術在合群。”……在廣東南海主持萬木草堂時,他所培養的學生“每輕視八股,于考據訓話,亦不甚措意,惟喜談時務,多留意政治,蓋有志于用世者。”
——摘編自張玉山《論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的人才觀》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分別概括“養之”和“任之”的特點。
(2)據材料二,指出明治政府實行教育改革的措施。
(3)據材料三,概括康有為有關教育的觀點。
(4)據材料二、三,指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與康有為的教育思想的共同之處。
答案.(1)表現:孔子主張克制自己,恢復“禮治”,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
社會環境:春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紛爭,社會秩序相當混亂,統治者為了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或占據有利的位置,熱衷于強化中央集權和加強對人民的控制;雖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當時未能適應形勢和統治者的需要;所以對于支撐兼并戰爭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較關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2)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促成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走俄國的路”;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革命從此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3)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解決了“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黨”,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指針。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識點總結:日本明治維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