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生態系統的結構知識點歸納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生態系統的結構知識點,希望可以解決您所遇到的相關問題。
一、種群的概念和數量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2、種群各個特征的關系:
(1)在種群的四個特征中,種群密度是基本特征,與種群數量呈正相關。(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遷移率是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則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間接影響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的,是預測種群密度(數量)未來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
二、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1、估算植物種群密度常用方法——樣方法 (1)樣方形狀:一般以正方形為宜。 (2)取樣方法: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 2、動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標志重捕法
測量方法: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范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后再放回原來的環境中,經過一段時間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數占總個體數的比例,估計種群密度。 3、調查種群密度的意義
農業害蟲的監測和預防,漁業上捕撈強度的確定,都需要對種群密度進行調查研究。 【要點名師精解】
一、種群概念和種群數量特征的理解
1、種群概念的理解
(1)兩個要素:“同種”和“全部” (2)兩個條件:“時間”和“空間” (3)兩個基本單位
①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②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種群數量特征的分析
(1)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特征。種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圍內種群個體數量越多。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遷入率、遷出率是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則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間接影響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的。
二、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1、植物種群密度取樣調查的常用方法——樣方法
(1)步驟:確定調查對象→選擇調查地段→確定樣方→設計計數記錄表→實地計數記錄→計算種群密度
(2)原則:隨機取樣,不能摻入主觀因素。
2、動物種群密度調查的常用方法——標志重捕捉法
(1)主要方法: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放回原來環境中,經過一段時間再進行重捕。
(2)計算公式:標記總數/N=重捕個體中被標記的個體數/重捕總數(N代表種群內個體總數)
(3)操作注意事項:
①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的概率相同。 ②調查期間沒有大規模遷入和遷出,沒有外界的強烈干擾。
③標記物和標記方法必須對動物的身體不會產生對于壽命和行為等的影響。 ④標記不能過分醒目,以防改變與捕食者之間的關系。
⑤標記符號必須能夠維持一定的時間,在調查研究期間不會消失。
第2節 種群的數量變化
【高考目標定位】
1、種群數量的變化
2、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考綱知識梳理】
一、種群增長曲線
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
(1)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
(2)特點:種群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大。
(3)數學模型:指數函數型。
(4)兩種情形:①實驗室條件下;②當一個種群剛遷入一個新的適宜環境時。
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1)原因:自然環境條件是有限的,如資源、空間、天敵等的制約。
(2)特點:種群達到環境條件所能允許的最大值——環境容納量(即K值)后有時停止增長,有時在k值上下波動。
(3)意義:反映或體現達爾文自然選擇中的生存斗爭。
二、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1、內因:
(1)種群的起始個體數量。
(2)決定種群數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2、外因:
(1)自然因素: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
(2)人為因素:種植業、養殖業發展,砍伐森林,獵捕動物、環境污染等。 三、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
對于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都有著重要意義。 【要點名師精解】
一、“J”型增長曲線與“S”型增長曲線的分析
1、曲線比較
2、列表比較
3、聯系:兩種增長曲線的差異主要是因環境阻力大小不同,對種群增長的影響不同。因而有:“J”型曲線因環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線。
4、K值變動的示意圖及應用
(1)同一種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在環境不遭受破壞的情況下,K值會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動。
(2)當環境遭受破壞時,K值下降;當生物生存環境改善時,K值上升。
(3)應用:當環境中種群數量大于K/2值時,即可采取適當捕撈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撈后數量應為K/2值,因為此時種群增長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總量。
二、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1、問題: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是怎樣隨時間變化的?或不同溫度(或O2、CO2等)條件下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情況?或不同培養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情況如何?
2、假設:根據上述問題,大膽提出合理的假設。 3、設計實驗(如右表)。
4、采用抽樣檢測方法——顯微計數。 5、注意事項
(1)顯微鏡計數時,對于壓在小方格邊線上的酵母菌,應只計固定的相鄰兩個邊及其頂角的酵母菌。
(2)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前,需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目的是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減少誤差。
(3)結果記錄最好用記錄表,如下(請設計): (4)每天計數酵母菌量的時間要固定。
最后,希望育路小編整理的高二生物生態系統的結構知識點對您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生物生態系統的結構知識點歸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