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3第六章同步練習: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的科學。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3第六章同步練習,希望可以解決您所遇到的相關問題。
1.2010年,我國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預測人口數量未來動態變化時,主要的信息來自( )
①男女性別比例 ②出生率 ③死亡率 ④遷移率
⑤人口密度 ⑥現有人口數量
A.①⑤⑥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
答案:D
2.表示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國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選C。本題要結合種群的相關知識理解人口增長問題。從上圖可以知道,橫坐標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縱坐標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那么自然增長率應該是兩者之差。據此可以知道,選項C符合題意。
3.下列關于人口數量與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環境對人口數量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死亡率來實現的
B.自然環境因素對人口的生育率影響很大
C.人口死亡率不僅受社會因素的影響,也明顯受自然因素的影響
D.隨著人口增長和科技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小
解析:選C。環境――→影響遷入率遷出率――→導致人口數量的變化
人口增長――→導致自然環境污染的加重
自然環境――→極小影響人的生育率
4.(2011年臨川一中高二檢測)下列有關人口增長與環境關系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目前人口數量已經超出了地球環境容納量
B.生物種群消長規律完全適用于人口增長情況
C.科技進步能解決因人口增長過快而導致的資源短缺問題
D.人口過度增長與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有密切聯系
解析:選D。地球環境容納量是可變的,人口數量是可控的,只要控制人口的增長速度,同時增加環境容納量,那么人口數量就不會超出了地球環境容納量;人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生物種群消長規律可用于人口增長規律,但不完全適用;不可再生的資源是無法通過科技來解決的;人口的過度增長導致對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環境的破壞,使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5.如圖是梅托斯早在1970年所提出的一個“人口膨脹——自然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的模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a~b年內糧食水平增長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2)簡要說出該模型中所包含的道理。
(3)從總的趨勢分析該模型存在的缺陷。
(4)應采取怎樣的措施來降低人口增長對環境所造成的壓力?
解析:糧食、自然資源和環境污染所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數量增加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增大,而環境的變化又反過來限制了人口數量的增多。人類是有控制自身發展和創造力的,通過采取科學措施,可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答案:(1)人類的毀林造田和圍湖造田等。
(2)人口數量的增加引起糧食匱乏、自然資源衰竭、環境污染加劇,從而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最終導致人口數量的下降。
(3)未考慮到人類的創造力和控制自身發展的能力。
(4)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防治環境污染,使人的生產、物質生產和環境生產三者協調發展。
1.經預測,什么時候我國人口總量達到峰值,峰值為( )
A.2005年,14億 B.2010年,15億
C.21世紀中葉,15億左右 D.21世紀末,18億
解析:選C。本題考查何時我國人口達最大值,屬記憶性知識,應為21世紀中葉,人口達15億左右。
2.以下對我國人口前景敘述正確的是( )
A.由于人口基數大,我國人口將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長
B.2005年,人口總數(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省,下同)要控制在13.3億以內
C.2010年,人口總數要控制在14億以內,21世紀末人口總數達到峰值(近15億)
D.目前我國仍屬于高生育水平國家行列
解析:選A。我國人口總數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省,21世紀中葉達到人口峰值16億。D項目前我國已進入低生育水平國家。
3.緩解中國人口問題的最佳途徑是( )
A.少生 B.優生
C.提高人口素質 D.發展中國的科技水平
解析:選A。控制人口數量是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辦法,而要控制人口數量,最好的辦法就是少生。
4.(2011年湖北襄陽一中高二檢測)下列關于人口數量動態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
A.決定人口數量變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率
B.年齡組成是預測未來人口數量動態的主要依據
C.人口數量問題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礎,又有其社會制約因素
D.不同人口種群出生率的差異主要是由生殖年齡和個體數的差異造成的
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種群數量的變化與種群特征的關系。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是一個種群,它同樣具有其他種群的特征,這些特征都會影響種群的大小、發展等變化。人類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僅由人類自身的生育能力決定,關鍵要看該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政策及人們的生育觀念。對人口數量的動態變化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當時的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率。
5.下列關于我國人口問題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B.穩定低生育水平是我國今后一個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C.今后十年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目標是,到2010年全國人口控制在15億以內
D.未來十年,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內,出生人口素質提高,性別比例正常
解析:選C。人口問題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通過在平時學習的有關我國人口問題的知識和信息可知,C選項是不正確的。
6.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目標已經確立,到21世紀中葉,我國總人口將不會超過16億,順利實現人口零增長,然后緩慢下降。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長,有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
B.優生優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親婚配可減少隱性遺傳病的發病率
D.我國人口增長符合“J”型曲線,K值為16億
解析:選D。人口增長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不可能呈“J”型增長,“J”型增長曲線無K值。
7.(2011年南京金陵中學高二檢測) 以下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實施,我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已經明顯下降,目前已進入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
B.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西北部地大物博,集中了大部分的人口
C.由于我國人口基數過大,因此我國人口將在較長時間內持續增長,且增長規模很大
D.由于我國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壽命延長,我國人口老齡化來勢很猛
解析:選B。人口地域分布不均的現狀是在占全國40%的東南部土地上,集中著90%以上的人口;占全國60%的西北部土地上,人口卻不到10%。
8.如圖是反映人與環境關系的三種模式圖,按照人與環境關系的理想程度排列,由好到差的順序依次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選A。環境容量是指環境所能容納的人口最大量。人與環境的關系最理想的模式是人口數量不超過環境容量,人有足夠的環境資源可以利用,如圖I;即使在某一段時期超過環境容量,也可以通過控制人口增長、充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來增大環境容量,如圖Ⅱ;如果人口數量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環境資源嚴重破壞而無法承載增長的人口數量,勢必會造成人口的劇烈下降,最終形成新的人口與環境平衡關系。當然,如果這樣,人類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如圖Ⅲ。
9.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過生物技術手段,轉化淀粉生產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保證糧食穩產
C.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
D.大力開墾濕地,擴大糧食種植面積
解析:選C。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實行無廢物生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最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0.下列關于我國環境和資源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實施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B.由于我國生產技術總體水平較低,資源的浪費和破壞相當嚴重
C.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均資源占有量也比較高
D.我國資源利用政策是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
答案:C
11.如下圖為A、B兩國的人口年齡組成圖,據圖回答:
(1)A國年齡組成屬于______________,B國年齡組成屬于________。
(2)A國因人口問題會造成( )
A.經濟負擔加重,勞動力不足
B.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增大
C.就業困難、生活貧困
D.醫療水平降低、住房緊張
(3)B國應采取的人口政策最主要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長 B.提高人口素質
C.鼓勵多生育 D.延長教育年限
解析:(1)A國青壯年個體及老年個體較多,而年幼個體相對較少,其人口發展趨勢應該不斷減少,屬衰退型。B國年幼個體數量明顯高于青壯年及年老個體數,且年老個體所占比例最少,所以其人口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多,屬增長型。
(2)A國因人口要減少,所以不會出現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增大、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等現象,可能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等情況。
(3)B國因人口數量將增長很快,當務之急應控制人口增長。
答案:(1)衰退型 增長型 (2)A (3)A
12.實施西部大開發,要切實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從生態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必須首先解決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
(2)“退耕還林、還草”的生態學原理是為了提高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__,保護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的關鍵是保護________。
(3)近年來北京等地頻繁出現“沙塵暴”和“泥雨”,其主要原因是黃土高原和內蒙古地區的森林等植被已遭破壞,這說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樣性的進一步喪失,這是因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部耕地同樣要做好除草、治蟲等工作,從能量流動的角度看,除草、治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蟲措施中大量噴施化學殺蟲劑會污染和破壞環境,控制使用化學殺蟲劑的方法:一是用____________替代化學殺蟲劑,二是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將__________植入農作物中,培育新的抗蟲作物品種。
解析:(1)由于西部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所以要改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必須首先解決水資源問題。
(2)退耕還林、還草,增加了植被覆蓋率,提高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3)植被破壞后,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能力減弱,所以出現了沙塵暴、泥雨等現象。
(4)荒漠化使植被繼續減少,物種減少,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自我調節能力減弱。
(5)對農田、耕地,除草、治蟲有利于調整能量流動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治蟲的方法一般用生物防治代替農藥防治,如生物殺蟲劑、轉基因抗蟲棉等。
答案:(1)水 (2)自我調節能力 植被 (3)防風固沙、保持水土 (4)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自我調節能力減弱
(5)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生物殺蟲劑 抗蟲基因
13.每年的7月11日被定為“世界人口日”,人口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如圖 表示三種可能的人口增長曲線,請回答:
(1)16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表現為圖中a曲線,人口劇增帶來的嚴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這種現狀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長趨勢終將表現為圖中________曲線。
(2)按生態學原理,世界人口增長應該表現為圖中________曲線,該曲線與a曲線產生差別的原因是________。 若地球環境對人類種群的容納量(K)為110億,則全球人口的最適數量為________。
(3)為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世界性糧食緊張狀況,人類可以適當改變膳食結構。若將(草食)動物性與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調整為1∶4,地球可供養的人口數量是原來的________倍。(能量傳遞效率按10%計算,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數字)
(4)我國現階段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長過快的趨勢,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口的增多,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就會導致過度利用環境資源,造成環境的破壞,資源的短缺;由于資源的限制,將會導致死亡率上升,人口數量下降,即c曲線所示情況。
(2)正常情況下的人口數量應和自然種群一樣,呈現“S”型增長,即b曲線,之所以不能出現指數式增長,主要是由于資源是有限的。最適人口數量應當是在K/2時,種群增長率最高,所以最適人口數量應為55億。
(3)若原來人所獲得的能量為a,則植物→植食性動物→人這條食物鏈,所需植物為(a/2)×10×10=50a,從植物→人,所需植物為(a/2)×10=5a,共計55a;同理計算改變后的情況為28a,則55a可供養的人口數量是原來的55a/28a=1.96(倍)。
(4)計劃生育控制的是出生率,降低出生率可以控制人口增長過快的趨勢,而晚婚晚育可以有效延長一個世代的時間,也可以有效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
答案:(1)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降低、可耕地減少) c
(2)b 環境阻力(資源或空間有限) 55億
(3)1.96
(4)延長世代長度(延長繁衍一代的時間),減少新生兒個體數,降低人口出生率
最后,希望育路小編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3第六章同步練習對您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生物必修3第六章同步練習: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