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二歷史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知識點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育路小編準備了高二歷史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知識點,具體請看以下內容。
一、教材:
古希臘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個支點就是科學。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科技文化,世界領先;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國科技遠遠落后于西方先進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幾代科學家艱苦不懈的努力,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研究上突飛猛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矚目,這些成果的出現,極大的推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對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和現代化建設水平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理解新中國成立后科技發展的主要原因;認識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2. 過程與方法:
溫故而知新,情景再現,問題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本課教學,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讓學生學會尊重科學,樹立為報效祖國而奮發學習的人生理想。
⑵啟發學生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光榮傳統,進一步增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
⑶深刻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的科學論斷。
三、教學重點: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的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探究新中國成立后科技發展的主要原因、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四、學情:
特點: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五、方法手段:
本課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而且零散,雖然很多是學生所了解的,如"兩彈一星"、航天技術等等,但都只是紙上談兵,缺乏感性、直觀的認識。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本課采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豐富的視頻、圖片和史料,加大信息量,一方面情景再現,使學生具體、形象地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果,從而突出重點;結合豐富的影像、文字資料,遵循啟發式的教學原則,分析理解科技發展的主要原因,自主探究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由此解決難點。
學案預習、講述法、啟發式、問題探究法,創設情境,設疑引思。
六、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播放國慶60周年閱兵式的視頻資料,感受我國今天強大的國防實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成果?”,回顧歷史,導入新課。
2. 新課展開:
首先指出本節課學習目標及重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率。
結合課前預習,由學生指出本課涉及了哪些領域的科技成就:即“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農業技術;計算機和生物技術。
結合文字材料使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學研究的基礎十分薄弱,進而認識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多次提出科技發展戰略。(一一顯示)
“兩彈一星”的成果時間較早,主要應由老師講述,師生互動;“載人航天”、“農業技術”學生熟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預習基礎上進行介紹;“高性能計算機和生物技術”,這方面內容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少,有老師簡單介紹。
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借助大量圖片,將科技成果具體、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構成一種視覺沖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樹立崇高理想。
形成感性認識的同時,全課貫穿理性分析,組織學生結合舊知、結合材料探究以下問題:
⑴發展“兩彈一星”戰略決策的背景?
⑵“神州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順利返回的歷史意義?
⑶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果取得的主要原因?
⑷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3、課外延伸:
教材對于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果的介紹有限,并且具有滯后性。課前布置學生進行同課題的研究性學習,根據自己的興趣搜集資料,研究整理,在課上利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展示。這樣,不僅在時間、空間上延伸了教材內容,也將課上的學習延伸至課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4、新課小結:
顯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5、新課反饋:
相關習題練習
6、布置作業:
7、新課反思:
高中是人生中的關鍵階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編輯老師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歷史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2016高二歷史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知識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