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你對睡眠知多少
睡眠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愉快狀態,通常發生在躺在床上和夜里我們允許自己休息的時候。與覺醒狀態相比較,睡眠的時候人與周圍的接觸停止,自覺意識消失,不再能控制自己說什么或做什么。處在睡眠狀態的人肌肉放松,神經反射減弱,體溫下降,心跳減慢,血壓輕度下降,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胃腸道的蠕動也明顯減弱。
這時候看上去睡著的人是靜止的,被動的,實際不然,如果在一個人睡眠時給他作腦電圖,我們會發現,人在睡眠時腦細胞發放的電脈沖并不比覺醒時減弱。這證明大腦并未休息。正如一座夜間的蜂房,外表看上去蜜蜂都已歸巢休息,但實際上所有的蜜蜂都在為釀造蜂蜜而通宵達旦地忙碌。
睡眠 (sleep)高等脊椎動物周期生出現的一種自發的和可逆的靜息狀態,表現為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和意識的暫時中斷。正常人腦的活動,和所有高等脊椎動物的腦一樣,始終處在覺醒和睡眠兩者交替出現的狀態。這種交替是生物節律現象之一。
覺醒時,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并能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應。睡眠時則相反,機體對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肌張力下降,反射閾增高,雖然還保持著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調節,可是一切復雜的高級神經活動,如學習、記憶、邏輯思維等活動均不能進行,而僅保留少量具有特殊意義的活動,例如,鼠叫可喚醒沉睡的貓;乳兒哭聲易驚醒乳母等。除了周期性這一特征外,睡眠還有可逆性和自發性。前者指睡眠狀態能被外界或體內的較強刺激所喚醒;后者則表示睡眠的發生是內源性的,盡管它有時在一定程度上受環境和一些化學因素的影響。
以上3個特征有助于區別睡眠和其他睡眠樣狀態,如冬眠主要由外界環境溫度降低引起,昏迷和昏睡則表現為睡眠狀態的不可逆性。催眠是由暗示所誘導的睡眠樣狀態,被催眠者的意識并未喪失,但其行為受催眠者的暗示所支配。
有人研究,在睡眠過程中周期性地出現夢,并伴有獨特的生理表征,有人認為夢是獨立于覺醒和睡眠之外的第3種狀態。其實這3種狀態有著內在的密切聯系,如長時間覺醒會導致“補償性”睡眠和夢的增加。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生物:你對睡眠知多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