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下冊改革迫在眉睫知識點總結

2017-01-28 10:23:29 來源:精品學習網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育路小編準備了高二歷史下冊改革迫在眉睫知識點,具體請看以下內容。

  1、宗主督護制——制度建設的弊端:

  (1)性質:北魏前期地方基層組織的一種形式。

  西晉末年以后,北方長期戰亂,十六國時期,諸少數民族政權頻繁更迭,地方基層行政機構實際已不復存在,各地豪強地主聚族而居,紛紛以宗族鄉黨的形式,占據有利地勢筑塢立堡,割據一方,武裝自衛,從事生產,維持生存。這些豪強地主稱為宗主,塢堡里的農民實際上是塢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農民(又稱包蔭戶,宗主與包蔭戶之間是一種主人與佃客的關系,而佃客形同于農奴),向塢堡主交納地租,承擔勞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權時,拓跋鮮卑缺乏封建統治的經驗,按照公社結構認識這些宗族塢堡組織,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建立聯合統治,承認宗主在地方上的勢力和他們的政治經濟權利,利用他們代替北魏政府督護地方。魏孝帝元宏改革時,采納給事中李?建議,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長制,以取代宗主督護制。

  (2)目的:宗主督護農民納稅服役

  (3)內容:宗主(即豪強地主)隱瞞控制人口,逃避賦稅、徭役;農民名義上依照財富多寡承擔數額不等的賦稅負擔,實際上地方官吏與地主勾結,“縱富督貧,避強侵弱”,導致農民負擔沉重。

  北魏前期征稅,由“縣宰(令)集鄉邑三老,計貲定”,分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據資產多少而規定的賦稅高低的品級,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將稅送到不同地區。可是實際在征稅時,并不按這個九品征收。一方面,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經隱瞞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貧富莫辨的情況,如《魏書•李沖傳》曰:“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們畏于權勢,多與地主勾結,“縱富督貧,避強侵弱”,地主所交納的不多,而廣大勞動人民卻負擔沉重。此外,北魏臨時的賦稅征收和徭役調發是很多的,主要也是加到勞動人民頭上。所以,九品混通雖有其名,而流弊是嚴重的。

  (4)影響:

  ①導致賦稅制度的混亂,嚴重影響了封建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②引起兩個矛盾的激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發;

  階級矛盾:宗主之下的苞蔭戶多數沒有戶籍,是地主的私家人口,所受剝削和奴役極重。可見這種制度只對大地主有好處;對廣大農民只有痛苦,沒有好處,反而加劇了階級矛盾的激發;對封建國家說,則只是為鞏固初建立的政權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對賦稅的征收和徭役的調發都極為不利。

  民族矛盾:北魏建立初期,還是一個化水平較低,社會發展落后的部族。在進入中原過程中,雖因采納了一些漢族地主的建議和受中原先進生產方式的影響而逐漸封建化,但孝帝改革前,北魏尚處于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這一期間,長期大規模民族征戰的不斷取勝形成了北魏貴族集團的民族優越感和歧視其他民族的心態,除了野蠻的屠殺外,還將大量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變為奴隸和雜戶(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隸);在戰爭時,往往驅使漢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當步兵,在陣前沖鋒,鮮卑騎兵則在后督陣,并任意縱馬踐踏,從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同時,統治集團內部也存在鮮卑貴族與漢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經濟利益和民族差異的原因,鮮卑貴族對漢族地主存有戒心,處處壓制漢族地主勢力;漢族地主雖被納入統治集團,但并不掌握實權,長期的正統觀念使他們在內心又瞧不起鮮卑貴族;鮮卑貴族常因意見不一對漢族地主橫加屠殺,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的輔國元老崔浩被殺,除因撰修北魏史書直筆實錄得罪當朝統治者外,深層原因還有漢族地主與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這些都使西晉以因“五胡內遷”產生的民族矛盾嚴重惡化。民族矛盾的惡化尖銳,嚴重威脅著北魏統治的穩固。

  2、各地人民起義:陜西 各地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激化,引發了445年陜西關中地區盧水胡蓋吳領導的武裝起義。關中地區自魏晉以已成為多民族聚居區,這里生活著漢、匈奴、氐、羌、鮮卑、盧水胡各少數民族,西晉時人江統曾說:關中之人百余萬口,戎狄居半。北魏征服關中后,對這里的各族人民實行民族高壓政策。蓋吳曾領導了一次起義,蓋吳,盧水胡人,盧水胡是匈奴別部,因居于盧水而得名。起義爆發后,北魏長安鎮副將元紇率軍前往鎮壓,被擊敗。于是,關中各族人民盡皆響應,起義軍擴大到十萬余人,北魏關中統治搖搖欲墜。拓跋燾親自領軍征討,他采取分兵牽制、各個擊破的策略,幾經周折才將起義鎮壓。在鎮壓蓋吳起義的過程中,拓跋燾對沿途響應起義的各族人民進行了殘酷殺戮,力圖以民族高壓政策扼殺反抗斗爭,暴露了其統治者的本性。史書記載,自北魏建國至孝帝執政前近一百年間,北魏境內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余次,這些起義沉重打擊了北魏的統治。

  (三)馮太后和孝帝:

  1、馮太后臨朝聽政:

  措施:①頒行班祿制:讓官員按官職大小領取俸祿,嚴懲貪官污吏;

  ②推行三長制、均田制、租調制等,進一步推進北魏的封建化;

  ③對孝帝實施系統的漢化教育(馮太后的最大貢獻):

  【備資料】明馮太后:

  馮淑儀(442~490),北魏成帝后。成帝病死,獻帝即位。丞相乙渾專權,企圖謀反。她組織力量,捕殺乙渾,并臨朝聽政。獻帝被毒殺后,孝帝年幼,再次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專權達25年之久。她主政時已開始了以漢化為中心的社會改革,孝帝第一階段的改革實際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開的,孝帝改革的偉大歷史功績有一半應該歸屬于這位了不起的巾幗人物。

  作用:馮太后臨朝聽政,積極推動北魏統治者學習漢族先進化,并督促孝帝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使孝帝對漢族化十分敬佩和仰慕,對后的改革有著深刻的影響。

  2、孝帝即位及精通漢化: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北魏孝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獻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后獻帝又禪位于他,改年號為“延興”。時年僅5歲,由馮太后執政。馮太后于490年9月病逝,親政。在位29年,于南征途中病逝,終年33歲。

  魏孝帝四歲即位,掌權的是其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于漢族,她對孝帝寄予很大希望,對他實施系統的漢化教育,親自督促他自幼學習儒家經典,恪守儒家的綱常禮儀,同時指導他閱讀諸子百家的著作和歷史典籍。馮太后對孝帝管教很嚴,她要求孝帝身旁的內侍十天內要匯報一次孝帝的表現,不匯報則加以責罰。正是在馮太后的精心培養下,孝帝對漢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漢族化傳統、習俗及其深邃豐富的內涵,十分敬佩和仰慕。“《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老》《莊》,尤精釋義。才藻富瞻,好為,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書•高祖記》)這種孜孜不倦學習漢族先進化的精神,造就了其深厚的化底蘊。通過對漢化和漢族發展史的了解及與本民族現狀的比較,孝帝深刻意識到本民族及政權的落后性,堅定了他改變鮮卑舊俗、學習漢族先進化的信念。這對他后推行社會改革影響是深刻的。

  高中是人生中的關鍵階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編輯老師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歷史下冊改革迫在眉睫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歷史下冊改革迫在眉睫知識點總結”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拍精品AⅤ国产精品拍在线 中文字幕1级精品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三级免费片 |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码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 |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 天天综合精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