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知識點名師輔導:生物的進化
【摘要】高二生物知識點名師輔導:生物的進化是育路小編為您整理的高考最新動態,請您詳細閱讀!
〔一〕自然選擇學說的基本內容及其相互關系:
自然選擇的內容主要有4點:過渡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其中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原始材料。變異是不定向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即使環境沒有發生變化,變異也會發生。如果環境變化劇烈,變異發生的頻率可能高一些,但不能決定變異的方向。環境只是對變異進行選擇,這種選擇作用是定向的,被選擇的變異類型總是對環境適應的,不能適應的類型終將被淘汰,所以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對環境適應的,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的具體表現形式是生存斗爭,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①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種群是生物生存和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一個物種中的一個個體是不能長期生存的,物種長期生存的基本單位是種群。一個個體是不可能進化的,生物的進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實現的,自然選擇的對象不是個體而是一個群體。
種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種群內的個體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后代。
② 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突變和基因重組
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可遺傳的變異主要來自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在生物進化理論中,常將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統稱為突變。
變異是不定向的,變異只是給生物進化提供原始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來決定的。
③ 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種群中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其中的不利變異被不斷淘汰,有利變異則逐漸積累,從而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緩慢地進化。
④ 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
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夠產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物種與物種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有生殖隔離。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最普遍的方式是一個分布區很廣的物種先通過地理隔離形成亞種(如東北虎和華南虎兩個亞種的形成),然后長期的地理隔離發展為生殖隔離,形成兩個或多個新種。
〔三〕基因頻率的計算
① 通過不同基因型個體數計算基因頻率
例:中心血站調查了1788個MN血型血,其中397人是M型(LMLM),861人是MN性(LMLN),530人是N型(LNLN),請分別計算LM和LN的基因頻率。
據題意可知,M型者含有兩個LM基因,MN型者含有一個LM基因和一個LN基因,N型者含有兩個LN基因,故本題應如此計算:
LM%=[(2×397+816)/(1788×2)]×100%=46.3%,
LM%=[(816+2×530)/(1788×2)]×100%=53.7%。
② 通過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
例: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18%,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78%,aa的個體占4%。
則A%=(18%×2+78%)×1/2=18%+78%×1/2=57%,
a%=(4%×2+78%)×1/2=4%+78%×1/2=43%。
即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等于它的純合子頻率與1/2雜合子頻率之和。
③ 計算基因型頻率
例:在某一人群中,經調查得知,隱性性狀者(bb)為16%,基因B的頻率為60%,求基因型BB和Bb的頻率。
由B的頻率為60%,有b的頻率為1-60%=40%,設基因型BB的頻率為p,Bb的頻率為q,則有:p+1/2q=60%① 16%+1/2q=40%② 聯立①②解得基因型BB的頻率p=48%、Bb的頻率為q=16%。
④ 計算子代基因型頻率
例:假設某動物種群中,一對等位基因B、b的頻率B=0.9,b=0.1,其后代基因型為BB、Bb、bb,那么后代三種個體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 、 、 。若環境的選擇作用使B的頻率由0.9降為0.6,選擇后地第二代的三種基因型的頻率為 、 、 。若這種選擇繼續保持不變,后代基因型頻率的變化規律是 。
選擇前,因該動物種群中親代的基因頻率B=0.9,b=0.1,則它們產生的精子和卵細胞均有B、b兩種類型,且B=0.9,b=0.1。精子和卵細胞隨機結合,形成子代。子代的基因型頻率計算如下表。同理可得選擇后的基因型頻率。選擇前 選擇后 由上述數據可知,若選擇繼續下去,后代中BB將減少,bb將增多。
高二生物知識點名師輔導:生物的進化就為大家整理到這里了,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生物知識點名師輔導:生物的進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