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二十)

來源: 時間:2009-05-16 15:15:49
 一、單項選擇題

  1.A 「解析」考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關系原理,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的社會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2.A 「解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推動還是阻礙社會的發展決定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3.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人類的社會活動與自然界的協調關系。人類的活動要與自然界協調發展。一方面,人類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在地球上拓展空間,不斷從事各種社會活動,但另一方面,人類又必須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注意維持生態平衡。即要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之路。否則,一旦自然界“發怒”,人類便會遭到報復。本題即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4.A 「解析」聯系改革的實際考察社會基本矛盾的問題,承包責任制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

  5.D 「解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任務所起的作用取決于個人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雖然個人可能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但不會改變或決定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6.C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基本知識點:階級斗爭理論的提出的掌握。

  7.A 「解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群眾追隨英雄創造歷史,認為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犯了歷史唯心主義的錯誤。

  8.A 「解析」本題通過對句意的理解考察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

  9.D 「解析」本題考察對人民群眾概念的理解。人民群眾的范圍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擴大,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在內的勞動群眾。

  10.A 「解析」割裂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關系會犯兩種錯誤:如果夸大人的自覺活動,否認社會規律的必然性就是唯意志論錯誤;相反如果夸大社會規律的必然性,否認人的自覺活動就是宿命論錯誤。題中的四個選項A符合題意,為正確選項。B項是唯意志論觀點。C項是二元史觀觀點。D項是一個不完整的錯誤觀點。

  11.C 「解析」主體不能決定歷史的發展方向,但可以在允許的范圍內做出選擇,從而影響歷史的進程,否認這一觀點屬于機械決定論。

  12.D 「解析」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都承認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但唯心史觀過于夸大了這種作用。

  二、多項選擇題

  1.BD 「解析」考察對基本知識點經濟基礎的理解和掌握。

  2.AD 「解析」社會革命屬于激烈的社會變革,改革不屬于這一范疇,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相適應的方面,不是改變現有的根本政治、經濟制度。

  3.AB 「解析」本體考察上層建筑這一范疇,C屬于生產力范疇,D屬于生產關系范疇,因此都不正確。

  4.CD 「解析」在某一社會歷史時期,英雄的出現是必然的,但誰會成為英雄有其偶然性,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英雄的出現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因此有其歷史局限性。

  5.BCD 「解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是先進的社會制度,不能改變。A項錯誤。BCD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作用的社會歷史條件,是正確的。

  6.ABC 「解析」ABC都是社會規律的特點,分別是從社會規律的形成機制、社會規律起作用的方式、社會規律的表現形式等方面分析社會規律所表現出來的特點。D明顯錯誤。

  7.AC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偶然性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承認這一作用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辯證法的觀點。

  8.CD 「解析」結合社會現象“腐敗”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考察,AB明顯錯誤。

  9.ABC 「解析」ABC三項都是對生產力標準內涵的理解;D項錯誤,其標準是實踐。

  10.ABCD 「解析」以上各項都是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表現。正因為其作用重大,所以,馬克思說:“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11.BCD 「解析」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并不代表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A錯誤。

  12.CD 「解析」考察對基本知識點馬克思階級斗爭的觀點的掌握。

  13.CD 「解析」用歷史分析的方法和階級分析的方法是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方法。

  14.ABCD 「解析」考察對基本知識點社會基本矛盾的掌握。

  15.ABCD 「解析」很明顯,以上都是改革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三、分析題

  1. [參考答案]

  (1)所謂人類歷史上的“超越”現象,是指有些國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在由一個社會形態向另一個社會形態轉變的過程中,可能超越某一個或某幾個社會形態。例如,美國跨越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日耳曼人沒有經過奴隸社會,而是從農村公社經過征服奴隸制的羅馬帝國,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直接建立起封建制;我國在剛剛解放時,藏、彝等少數民族還處在奴隸社會,東北的鄂倫春族還處在原始公社的部落所有制階段,經過民主改革,他們超越了幾個社會形態,直接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2)上述幾種“超越”現象,與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理論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

  這是因為,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理論,是就全世界的范圍而言的,并非任何國家和民族,不論其具體情況如何,都必須毫無例外地依次經歷五種社會形態。上述幾種“超越”情況,不僅不違背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規律,反而是以這個規律為前提的。例如,美國之所以能超越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社會形態,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是以西歐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為前提的;古代日耳曼人之所以能超越奴隸社會而直接進入封建社會,是以羅馬奴隸制所創造的生產力以及在這種生產力基礎上產生的新的封建制因素為基礎的;

  中國藏、彝、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之所以能超越幾個社會形態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中華民族的絕大多數人口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為前提的。因此,不能用歷史上的“超越”現象,否定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規律。

  「思路點撥」本題考察的是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超越”現象即多樣性的表現,五種社會形態演進規律是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社會形態的更替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統一。

  2. [參考答案]

  (1)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包括的內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十六大根據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變革的實際指出,除了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以外,還產生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他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因而也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

  (2)十六大指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首要的是調動廣大工人和農民的積極性。代表比較大多數人的利益,首先要代表比較廣大的工人和農民的利益。因為滿足比較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始終關系黨的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要比較廣泛比較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對于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的人們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要表彰,以利于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的主體。 “比較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比較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這是我們必須樹立和牢牢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思路點撥」本題考察的是用哲學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來分析十六大報告的內容的理解。是比較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3. [參考答案]

  (1)材料1反映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進一步深化了體制改革。建立了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現代企業制度,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以迎接加入WTO的挑戰。體現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經濟發展戰略,代表了我國國企改革的發展方面。

  (2)材料1反映了中石油集團公司的體制創新;材料2反映了他們重視科技創新。體制創新調整的是生產關系,它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二者結合,才會使經濟效益極大的提高。中石油集團之所以能在2000年贏利600億元,創歷史比較高水平,關鍵在于他們既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又有較高的科技水平。

  「思路點撥」本題第一問考察的是體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走出去”的經濟發展戰略。仔細閱讀材料就可以回答出來,并不是很難。第二問較有難度,結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來回答,體制創新調整的是生產關系,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要用原理結合材料來回答,分析出這一原理來有些難度,需要考生緊密結合所給的材料來挖掘原理。

  4. [參考答案]

  (1)文明沖突論的實質是西方文明中心論。主張文明沖突是21世紀的主導線索,本質上是認為世界各國不同的文明有著不可調和的對立性,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體系中比較優秀的,因此文明沖突要以西方文明為軸心。“9.11”恐怖事件后,曾有人主張十字軍遠征,或者主張進行圣戰,這是把恐怖主義與某一種文明混同起來的錯誤觀點,這種觀點是西方文明中心論的翻版。

  (2)材料3是對世界文明發展的正確的觀點。世界文明是多樣的,不同的文明之所以是不同的,當然有著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在一定條件下也會有其沖突。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對立總是同一的對立,任何事物都是又對立又統一,不可能文明之間只有對抗和沖突,文明的多樣性在共存中,通過差異會產生互補,從而起到促進的作用。

  (3)世界文明發展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作用過程,一方面文明是多樣的,另一方面不同的文明內在性又有統一性,正是又統一又多樣由此推動著文明的前進。在當今世界,時代的主題已經由革命和戰爭轉向和平和發展,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文明的發展應該是“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思路點撥」本題考察的是文明沖突論,第一問較為簡單,回答出實質即可;第二問要回答材料之間觀點的區別,結合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來回答;第三問要求運用材料說明文明發展的基本特征,世界文明發展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要結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來回答。

  四、新增考點突破

  1ABCD「解析」本題考查“交往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一知識點,交往是人類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四個選項都是交往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16

2009.05

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二十三)

 答 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是統一的自然歷史過程,兩者是相互促進的......

16

2009.05

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二十二)

  二、多項選擇題  1.在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在歷史的作用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 )  A.人民......

16

2009.05

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二十一)

 第七章  一、單項選擇題  1.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認為( )  A.前者......

16

2009.05

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十九)

 三、分析題  1.說明人類歷史上存在的“超越”現象與五種社會形態演進規律的一致性。  2.試析“最......

16

2009.05

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十八)

 第六章  一、單項選擇題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因為( )  A.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

16

2009.05

考研政治馬哲各章模擬習題精選(十七)

三、分析題  1.[參考答案]  (1)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州另类欧美综合一区 |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中文久久影院 | 亚洲精品国产五月综合网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 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