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COM”,忘掉國有銀行,像邁瑞這樣中國土生土長的醫療器械公司為什么也能讓海外資本市場期待和興奮?
很少有人躺在醫院觀察室里還有心情留意身邊儀器的品牌,肖曉是個例外。她驚奇地發現那個屏幕上跳動著自己生命指征的監護儀竟來自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瑞),“要知道這可是一家三級甲等醫院,曾經是我們進口監護儀代理商心中最堅固的堡壘。”
痊愈后,她借出差的機會去拜訪這家叫做“邁瑞”的公司,不巧,當天該公司員工正在深圳五洲賓館開香檳慶祝。2006年9月26日,邁瑞在全球最大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碼MR,邁瑞不僅成功融資3.11億美元,而且在員工中制造了至少50個千萬富翁和數百個百萬富翁。這讓邁瑞董事長徐航兌現了他給員工的承諾,“做一流的工作,也要拿一流的收入。”
兩天后,肖曉從總部得到了一個更令她驚奇的消息:英國倫敦皇家醫院早已安裝了邁瑞的儀器。自2001年始,國產醫療設備行業逐步崛起,一舉扭轉了此前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作為2005年全球同行業規模最大的IPO,邁瑞為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全球拓展建立了一個清晰的坐標。
“比最順利的程度還順利”
邁瑞董事長徐航很難給人留下鮮明的第一印象,相貌普通,穿著隨意,聲音不高不低,對每個人都彬彬有禮。但如果和他交流超過五分鐘,你會不自覺地被他談話的節奏所控制。
“面對投資者,我們遇到最頻繁的問題是‘既然不缺錢,干嗎要上市?’”徐航說,“這也是我們來紐交所之前問自己的問題。”去年,邁瑞獲得了高盛4000萬美元的投資,但這筆錢至今還沒有派上用場。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從2000年開始,邁瑞的利潤一直保持超過50%的增幅,應收賬款不超過27天。
但國際市場的巨大潛力使徐航做出了選擇。“中國人口占世界20%,但目前醫療器械消費最多占5%,我們四個產品中,有兩個已經占到國內30%的市場。”徐航輕叩著桌面,“快速成長,在國內已經沒有空間了。我們的愿景就是世界級企業,光靠中國市場肯定不行”。
按照徐的規劃,幾年之后,中國業務可能只占公司總業務的20%—30%。他迫切希望能在占了全球醫療器械消費量的40%—45%的美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毫無疑問,在最重要的市場展示高透明度是必要的。
早在2000年,邁瑞已經在香港路演,時逢網絡泡沫破滅,到了定價的最后一刻,“因為價值和我們想象的差得實在太遠了”,徐航最終決定放棄。
2006年重新醞釀上市時,邁瑞請的第一個保薦人是瑞士銀行,后者建議仍選擇香港,理由是其所需成本僅為在美國上市的1/4,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最初邁瑞高層對能否通過薩班法案并無十足把握。但很快,紐交所CEO約翰•塞恩及一眾高管親自登門拜訪并反復游說,而據說納斯達克方面也主動找到了邁瑞,這讓徐航重新審視自己公司的價值。當看到全世界醫療器械著名上市公司幾乎都選擇紐交所時,他終于在2006年7月做出了決定。而高盛也代替了瑞士銀行的位置,并成為邁瑞最終選擇紐交所的重要推手。
“我們認為僅做3天的路演就夠了”,徐航掩飾不住回憶中的興奮,“高盛告訴我們,全球還沒有只做3天的,后來安排了13天,但最終只用了8天。”聽了太多路演如何疲憊,機構投資者如何高傲,問題如何刁鉆的故事,徐航做好了承受“折磨”的準備,但結果卻比想象中“最順利的程度還要順利”。
在香港路演第一天,邁瑞已經獲得3倍超額認購。新加坡一家實力雄厚的基金,其投資經理人在拿到招股說明書1天后,就做了大量的行業研究和財務分析,給邁瑞的評價是“業績好得難以置信”。
在紐約路演時,正逢聯合國召開一個重要會議,嚴重塞車,徐航等人只能棄車步行,成了真正的“路演”。美國有幾個年代久遠的基金,比較保守,提的問題也多,但幾乎都是在邁瑞高管離開不過5分鐘后就下單。“大投資人習慣路演結束之前才決定是否下單,搞得你很緊張,我沒有這種經歷。”徐航說。
徐航認為,邁瑞得以輕松完成IPO的原因在于長期擁有優秀業績,而且得益于中國醫療設備市場前景廣闊,“市場小,但成長率是國際市場平均水平的2—3倍,中國政府現在在講和諧社會,醫療是重要的福利指標,投資者都看好這個概念。”此外,邁瑞在招股說明書上下了很大功夫,用了較多篇幅來介紹每一條線下更新的產品。
買下VC
徐航畢業于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1991年,29歲的他放棄了一家醫療器械公司技術負責人的職位,與該公司另外幾位骨干自立門戶,創建邁瑞。據說最初靠一位臺灣老太太投資的90萬元起家。在邁瑞發展的每一個十字路口,幾乎都可以看到來自資本市場的指引。
雖然邁瑞早期以代理進口設備為主要收入來源,但徐航的目標則是做設備供應商,因此邁瑞堅持代理與開發同步進行。徐航和他的團隊技術背景是超聲診斷儀器,此類儀器投資大,回報周期長,所以調整為從門檻低、投入少、產出快、市場大的臨床監護儀器切入。和多數創業者一樣,捉襟見肘的日子也時常相伴,去北京參加展會,9平方米的展臺邁瑞只有實力租一半,所有人都身兼技術員、業務員、搬運工。
一次偶然機會,徐航等聽國外專家講除了“心電、血壓、體溫”這三項常用的生命體征指標外,血氧飽和度在發達國家也是應用很成熟的參數,用它來測量更準確也更靈敏。邁瑞由此突破,推出了中國第一臺單參數的血氧飽和度監護儀。1993年又成功推出了中國第一臺多參數監護儀。
當時國內企業只有邁瑞一家做監護儀,也不知道市場有多大。零部件供應商告訴徐航,至少也要做100臺,否則無法組料,于是他咬咬牙做了100臺,很快就發走了,然后做了200臺,也賣光了,后來大著膽子做到500臺、1000臺、2000臺,還是沒有摸到底。
邁瑞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占據監護儀市場95%市場份額的進口設備制造商,進口監護儀給醫院的價格每臺10萬元左右,而邁瑞僅賣4萬元。徐航不諱言,一流的設備,二流的價格以及在行業內積累的豐厚人脈,使邁瑞在創建短短六年間銷售就已過億。
但此刻邁瑞跨入了另一個門檻,要不要冒險進入超聲診斷領域?徐航等高管執意進入,而另外幾個股東則表示反對,“何必要做這種賭博。”邁瑞常務執行副總裁成明和回憶,“由于彼此股份比較平均,說服對方很難。”成明和意識到這樣走下去肯定要出問題,于是有了改變公司治理結構的想法。
華登投資集團適時出現。時任華登高管的茅道臨是成明和的校友,憑借這層關系雙方有了初步接觸,且一拍即合,盡管邁瑞第一份商業計劃書有些粗糙,仍然獲得了華登200萬美元的投資。華登進入后,徐航的幾個創業伙伴帶著豐厚的回報離開了,其中有些人后來成為徐航的競爭對手。
有了華登這筆資金,邁瑞的超聲檢測項目終于啟動。徐航最早瞄準彩超這個高端方向,但很快發現投入太大,于是再次調整,將數字化的高端黑白超作為過渡產品。同時,邁瑞嘗試進入血液分析儀領域,引進美國一家小廠的產品,貼邁瑞的牌子,“我們大概是第一個做這種反向OEM的。”成明和笑道。
1999年,華登集團聯合日本軟庫金融集團、日本亞洲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注資600萬美元。這次融資之后,2000年徐航開始大膽地開拓海外市場。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