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簡單地把社會責任單獨地加在一部分成員身上,更不能讓含糊其辭的口號和潮流把事情搞過了頭
2006年快要過去了,在快要過去的一年里,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大家一定看過經濟工作會議的報道,中國的GDP今年第一次達到20萬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0.5%;同期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增幅保持在1.3%,農民純收入增加6%,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了11%,財政增收20%。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經濟表現非常好。
在中國經濟的成績當中,企業和企業家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最近的數據表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超過三成。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大概從2004年后,南方的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土地價格上漲,原料和能源的價格上漲。今年的實際情況說明,中國企業整體上在消化成本上升壓力方面做得相當好,生產率進步超過了成本上升的幅度,利潤增加了。
成績好,當然就有理由高興一下,自豪一下,陶醉一下,驕傲一下,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由于企業贏利的表現而帶來的后續影響。根據經濟學界對中國企業利潤的各種分析和評估,我只想說,即使按有分歧的估計中的下限值,即中國企業的投資回報率沒有15%,也沒有12%,而只有9%,拿利息率作為參照也是相當高的。這就等于是在市場上發出了一個信號——剛剛謝世的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講過一句精彩的話,他說任何一個企業獲得較高的利潤,等于是給天下英雄豪杰發出了邀請函。是的,中國經濟已經融入了全球的市場競爭。中國經濟表現好,中國企業表現好、贏利高,會引起全球市場的后續反應。越南要反應,印度要反應,俄羅斯要反應,歐美日本也要反應。這個世界是一個競爭的世界,沒有誰會無動于衷。任何地方和企業發出的贏利信號,全世界或明或暗都要做出反應。現在,中國和中國企業的邀請函已經發出去了,天下英雄無可避免地要來的,更激烈的全球競爭無可避免,更激烈的國內競爭也無可避免。
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市場比較開放的情況,哪里冒出了利潤,資源、資本、技術、人才就往那里流動和集中,結果使下一步的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所有今天成功的公司,翻過來就是明天各家爭相要超過、要取而代之的目標。成功者在未來不得不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大的代價才能維持成功。如果今天你走在了前頭,明天你只有跑才能站得住。用我們熟悉的行話來說,就是所有今天的利潤統統會無可避免地轉化為明天的成本。
另外一種情況是,企業創造了高額利潤,但是市場準入有障礙,使天下英雄豪杰不能隨便對這個高利潤做出反應,因為市場的門沒有開放。別人就是拿到邀請函,也不能得其門而入。比如,中移動上半年的利潤就高達300多億元人民幣,全世界都看到了,可是看得動不得,因為并不允許哪一個公司可以沖到中國的移動通訊市場里來參與競爭。外國公司不行、中國公司不行、中國國有公司不行、甚至中國國有的通訊公司也不行。這在我看來,當然是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尚待解決的問題,因為事關中國經濟潛力的進一步釋放,不過我并不打算談這個問題本身。
我要談的是,當市場開放存在著制度性障礙的時候,創造了高額利潤的企業,是不是就可以完全避免未來更加激烈的競爭?實際情況提醒我們不是這樣的。比如國資委管理的超大型集團企業這幾年贏利越來越多,關于國企上繳利潤的議論也越來越多,擬議的方案和實行辦法也越來越完善,終于要在明年正式出臺。這意味著什么?我的看法,這就是對過去高利潤的一種非市場競爭的反應方式。或者說,是一種非市場的、社會性的反應和壓力。類似的除了利潤上繳,還有行政壟斷公司的所謂“減薪風暴”,試問這些令人羨慕不已的、別人看你賺得大把利潤但又沖不進來與你展開市場競爭的公司,未來的經營條件有沒有改變,壓力有沒有增加?我的看法是,形式有所不同,但和過去的利潤轉化為未來成本的道理是一樣的。
其實,非市場的壓力還有許多其它表現。最近越來越熱門的“企業社會責任”,在我看來也是其中的一種。我們不妨先遠遠地看,為什么十年前沒有這樣的時尚?看弗里德曼的著作,我們知道至少上個世紀60年代歐美就有這樣的口號,可是十年前,中國國企的第一任務還是脫困,絕大多數民企的第一位任務還是生存。在那種情況下,無論哪類公司做得下去就是對社會、對國家和人民很大的貢獻。只有當中國經濟持續走好,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持續有了較好的表現,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言論才越來越多,標準也越來越高。在我看來,這是對企業贏利水平提升的一種非市場的、社會性的回應,也是未來不可避免的成本增加的一個組成部分。
不過,也存在著一種現實的危險,就是含糊其辭的口號和潮流可能把事情搞過了頭,從而對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力造成某種程度本來不應該有的損害。具體講,我認為社會責任是社會所有成員的責任,不能簡單地把社會責任單獨地加在社會一部分成員身上。政府有政府的社會責任,公務員有公務員的社會責任,企業和企業家也有他們應負的社會責任。其他社會成員,包括我這樣在大學教書的,既不在政府工作,也不在公司工作,也都應該有相應社會責任。所以談論這個話題,首先要有點系統的思維。
我的看法,企業和企業家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的時候,還是要講究一點順序。就是先把最應該履行的責任履行到位,再談其它。連員工的工資也拖欠、銀行的貸款也不能按約還本付息,卻滿世界捐款作秀,高喊動人的口號,那不是什么好事情。這樣的故事過去有過,我在廣州見過,銀行怎么催還款這個老板就是不還,卻到處大手筆捐善款。最后銀行急了,把用貸款行善者的名單在報上公布,那些老板才乖乖面對債權人。
為什么把企業自己的事情辦好非常重要呢?因為企業既不是一座大樓,也不簡單就是一個具有法律地位的機構。以我所知道的經濟學來看,企業是市場里的一組合約,包括與員工的合約,與銀行的合約,與股東的合約,與技術、土地、原材料、能源所有者的合約。企業按照這些合約來使用資源,把商品和服務提供給消費者,銷售或服務的過程也是執行合約。所以,一個企業和它的企業家,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責任就是要履行合約。我早就講過我自己的理解,所謂企業家都是睜開眼睛就欠別人錢的人。企業家永遠面對一個矛盾,想做的事情多,自己擁有的錢財又不夠。怎么辦?就是通過合約,通過承諾來用別人的資源、用社會的資源,別人的為什么給你用?就是你有承諾。你舉起一面招工旗,工人答應打工,你其實就是欠了工人的,因為你承諾付工資,如果付不了——還要國務院總理幫工人討工資,那就是你當企業家的恥辱!
當然很多人說,教授,你講起來容易,我拖欠工資也是因為別人不付我的錢。是的,這個世界上正因為有這個麻煩才需要企業家的。企業家的工作,就是承諾了要兌現,對工人、對銀行、對土地、對股東、對消費者,各種承諾都要兌現。麻煩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企業家做出的常常是確定性的承諾,但是市場的變化卻是不確定的。所以,企業家就是要通過對付不確定性的狀況來履行確定性的承諾。
總之,中國經濟整體表現好,中國企業整體表現好,一定引發未來更激烈的競爭。中國的邀請函已經發出了,我們就無從指望人們對此不做反應。我們可以指望的,是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中國企業家領袖,更加清醒地、理性地判斷未來,更加誠實地從實際的約束條件出發,從而爭取未來的更好成績。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