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去和這些公司溝通的時候,他們反應如何?
梅家永:有的根本沒回應,有的一味拖延,有的可能不滿,覺得你為什么找我麻煩?還有些公司會玩一些“花招”——所謂Green Washing,一方面不改善污染行為,一方面又捐些錢出來做慈善,請媒體宣傳。當然也有公司反應很積極,比如諾基亞——它的產品比較小,改起來容易;這些環保動作是他們在歐洲已經做好的,只要修正一下就可以。很多跨國企業在環保上有雙重標準,把歐洲和中國一比較就很明顯:歐洲現在有法律,要求用完的電腦所有企業都要回收,還要用環保的方法拆解循環再用。但是中國沒有,企業往往說,沒有法律。但是你騙不了我們——我們知道你在歐洲是怎么做的。
《中國企業家》:很多公司一開始并不買賬,久攻不下,你們怎么辦?
梅家永:很多人以為我們的殺手锏是強勢的抗議活動,所謂“非暴力直接運動”。但這種高姿態只是我們引起公眾關注的一個重要方法。如果沒有之前做的公共教育、科學研究、公司溝通,只是抗議,肯定會失敗。公眾不會同情,公司也不會尊重你。為什么我們的項目比較成功?因為我們是先禮后兵。第一我們是有證據的,第二我們是講禮貌的,第三,如果你真的不愿意,我們就用其他的強硬方法。
微妙之處在于,其他和惠普差不多的公司像戴爾、IBM開始有危機感,覺得應該在綠色和平組織找到自己之前盡快行動——這個都是我們計劃里的,我們公開就是“打”惠普,但是背后不斷和別的大公司接觸,希望他們能夠比惠普更快。如果一個大公司久攻不下,我們就會繞過這個公司,不會死攻。跟惠普溝通了很長時間,但第一個突破口是宏和戴爾。這是我們的一個策略:當時戴爾和惠普競爭很大,我們就利用這個競爭。最后戴爾第一個走出來,說他們愿意改變——這樣我們的多米諾效應就開始了。從2003年到2005年,我們終于第一次感到自己真的能夠推動這些大公司做一些改變。
《中國企業家》:本土公司的反應和跨國公司有何不同?
梅家永:他們不懂得怎么回應。我們發過一些問卷給一些本土公司,他們很多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NGO。很多根本就沒有環保部門。一個小企業,我們“打”它沒有意義,也沒有影響力,它只是一個小朋友。我們同情他們,希望能夠健康、正面地支持這些企業。我們在和政府接觸的時候也希望政府能夠支持這些企業,貸款給他們做一些相關的環保研究,鼓勵跨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多交流,使得他們在技術上面可以提升。但是如果有一天政府立法的話,結果一樣——他們一樣也要遵守游戲規則。
但是那些做國際化的企業,他們的回應特別快,因為他們要面對一個更大的游戲規則,比如聯想。如果他們只是去埋怨歐洲、美國定了很多環保的壁壘,沒有前途的,因為對環保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而且他們并非針對中國企業,全球企業過去都是這樣的。
《中國企業家》:你們的行動有沒有遭受來自公司和政府的壓力?
梅家永:地方政府會有壓力。當初我們介入貴嶼的電子污染,當地政府就有點不爽,擔心中央不準他們繼續這個產業,就沒法賺錢了。但是我們做了貴嶼的健康發展報告,和環保總局、發改委溝通,他們很支持我們的做法。我們去推動大企業,他們也很支持。其實需要我們作為一個第三方的力量去平衡一下。
為什么我們從不接受企業和政府的捐款?你看,如果我們收了錢,他們就會說:你都收了我的錢了,還來煩我?我們針對惠普不針對聯想,人家會問:聯想是不是給了你錢?事實上,我們的經費來源于香港,有一隊籌款人員在大街上籌款。目前我們有超過一萬多支持者,自愿每個月捐一百塊。我們的支出主要在項目費用,行政費用不能超過10%-20%。
《中國企業家》:在和大公司溝通的過程中,有過什么教訓嗎?
梅家永:有一次,和一家跨國木材公司溝通成功,第二天就要宣布他們的環保承諾。但是前一天晚上他們的總部領導來了,和我們討論了一夜,最終反悔。結果第二天的發布會被迫改為對這家公司破壞環境行為的發布。
這是個教訓。我們學到和大公司溝通一定要直接和有決定權、話語權的人談。我們要尊重企業,但是也要了解他們,如果要推動他們,和他們合作,一定要知己知彼。
《中國企業家》:在中國做環保有什么特殊的國情?
梅家永: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對于環保行為的法律監督不完善,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很多有錢的企業不怕罰款,給錢就是了。但在香港,不是罰款一次那么簡單,如果你繼續違反,罰款會逐次遞增。我們必須有一個完善的制度,如果你違法一定要罰到你有一個壓力,讓你的企業不能繼續隨便排污。
中國這么大,到了地方很難真正把每一個法令落實,這是很遺憾的。
《中國企業家》:政府、公眾、企業都是環保的利益相關者,NGO扮演什么角色?你們有成就感或悲壯感嗎?
梅家永:我們肯定站在公眾這邊,是公眾、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橋梁,把環保的教育和信息傳遞給公眾,然后公眾一起支持我們推動政府立法,推動企業停止污染生產。我們只有40個人,就能夠推動那么大的跨國企業,而且不止一個跨國企業做出那么大的改變和承諾,這是我們很自豪的。拿貴嶼來說,我們希望它能盡快改變。但是很可惜,我們過去制造出來的垃圾太多了。我們也很悲哀。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