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著是美麗的,當一個人有責任、義務、感情,生命無論付出和延長,也是美麗的
我一般不看電視劇,但自從看了美劇《越獄》第一季以后,引起了我的興趣。像很多人一樣,我也著迷地找《越獄》第二季,并且通宵地看,包括《24小時》、《迷失》等。美劇好看并不意外,直到看了國產電視劇《暗算》,我認為它像《越獄》一樣好看。
《暗算》的小說我也看了,我覺得至少在中國,唯一一部能把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后超過原著的,就是《暗算》——傳統劇像《雍正王朝》、《水滸》,都有好的文學基礎和大制作平臺。《暗算》題材選得好,保密局、地下黨、反特……本來神秘的東西就很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它以非常電影化的手段講故事,充分運用了影視的聲音、光線、色彩、空間,制作水準比較專業、嚴謹,不需要你通過文字想像,直接作用于你的感官。
有人說《暗算》是最好的革命歷史電視劇,除了小時候看的《冰山上的來客》。我倒沒這樣想,畢竟這段生活是我們不熟悉的(《暗算》三部曲:《聽風》,即無線電偵聽者;《看風》,即密碼破譯的人;《捕風》,即我黨地下工作者)。我是從一個電影人的角度,國產電視劇能達到這樣的制作水平和態度,讓我感到意外,也意識到國產影視成為一種產業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我最喜歡《聽風》,講安在天和瞎子阿炳尋找敵臺的故事,特別電影化;《捕風》更戲劇化,這一段是原來小說里沒有的,講安在天的父親錢之江以自己的死亡送出情報。總之,《暗算》具有神秘性、特殊才能、懸念、可看性,給人的興奮點很多,而且制作加分。
以前我們老把意義賦予一部作品,習慣于用一個主題來概括,對于《暗算》,我傾向于見仁見智。有人認為它拍得很真實,突破了革命題材好人壞人的臉譜化,每張臉都很有個性,尤其是安在天成了很多人的偶像。有人說它有國家主題,跟“和平崛起”時勢合拍,《暗算》激勵人們為國家再次獻身。有人說它反映了愛情與信念的沖突,數學家黃依依因為愛情進了“保密單位”,卻沒能破譯自己的愛情密碼。
我認為,當你生在一個文化和環境里,愛民族愛國家是一個人的自然屬性,《暗算》拋開了以往單一的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從人的角度,拍出了每個人的責任、義務和感情。不管做安全工作還是賣菜的,一個人重要的是能夠把自己的責任、義務弄清楚,愛國體現在你把每一件具體的事做好,頂天立地,而不在乎大事小事。當這三者攪和在一起——丈夫的責任、工作的義務、男人和女人的感情,就構成了沖突,所以貼近大多數人,并且感動人。可惜現在人多的是欲望,沒有義務,責任就是讓自己的欲望最大最好。
《暗算》本身是個隱喻:破譯生命的密碼。它也講了天才與不幸的關系,一群人偶然地改變世界,是普遍的生命體驗。或者像德國電影《竊聽風暴》,以一個間諜講個人的道德和義務,以及偉大。反正要各得其所,不要主題先行,否則就把復雜、豐富的人生單一化了,索然無味。
雖然每部都有人死亡,但《暗算》并非悲劇,它從哲學上來理解人生和人的生存狀態。以前我們說工作著是美麗的,當一個人有信仰、有責任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也是美麗的,生命和什么關聯的時候,無論付出和延長,也是美麗的。
(本文作者為今典集團董事長,經本刊記者采訪整理)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