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程  書店 學校  題庫 論壇  網校  地方分站: 北京 | 上海 | 鄭州 | 天津
城市規劃師網
  考試動態   報考指南   考試大綱 備考經驗  輔導課程   考試教材    城市規劃師考試論壇   網校課程
   城市規劃原理:輔導真題模擬題  城市規劃相關知識:輔導真題模擬題  管理與法規:輔導真題模擬題  城市規劃與實務:輔導真題模擬題

城市規劃師考試城市發展史講義(十)

作者:不詳   發布時間:2009-06-26 10:36:31  來源:網絡
  • 文章正文
  • 網校課程
  • 資料下載
  • 圈子話題
  • 論壇

  1.6.中國古代城市的革命性進步——市坊解體與街市的形成

  1.6.1.中國古代城市的一次解放與進步

  宋代東京街市,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進步中出現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因素。此前,還較少見到有過對它如此集中的關注及對它全面認真的剖析,也未對它產生的原因及意義給予足夠的認識和充分的評價。

  在漢語詞源上,“城市”一詞由“城”和“市”組合而成。這種組合的完成,也就是完整意義上的城市的產生,大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兩種具有代表意義的實物元素,生動形象地概括了城市在當時的政治軍事性質和商業功能。

  資料顯示,在戰國眾多的都會之中,商業發達,市場景象十分繁榮。出于安全及管理的需要,這時出現有集中封閉式結構的市,并訂有相應的市場制度,開了中國古代城市封閉式市制的先河。進入封建社會,從西漢長安到隋唐洛陽、長安,這種市制形式又沿用十一個世紀,一千一百余年之久。

  如此漫長的歷史跨度,市制的長期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的。直接的原因卻是城市商業發展的不力。

  總結歷史,城市的發展進步是政治軍事色彩逐漸褪化,經濟功能逐步增長的過程。而城市經濟功能增長的第一步,就是商業的發展,而后是工業的發展。當這兩者在城市中迅猛發展起來以后,都給城市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實現城市的進步。在西方城市發展史上,前者發生的時間主要在十四~十八世紀之間,后者發生的時間是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后。可以認為,商業的推動和產業的推動一樣,是城市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

  到宋代,迎來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中突出的就是商業的發展,對此,中外學者都予以了高度的評價,譽之為中國古代商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商業革命帶來了城市突破式的變革,典型的標志即是城市的市制與坊制的解體,街市的產生,這一切,完整地體現在北宋的都城東京身上。坊市解體,街市產生或許可以恰當地稱之為一次解放,不單是城市商業活動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重要的在于引發了城市的功能性質、物質要素、結構布局等方方面面的整體嬗變,由此,中國古代城市向前發展了一步。并且,城市的發展又在社會的經濟、思想、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6.2.坊市解體的原因

  (1)政策因素

  在政策上,宋初的七十余年,為了迅速恢復遭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統治者除了扶助農業生產外,對商業也給予了積極的保護和鼓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冗兵、冗吏、冗費”的消耗下,歷盡艱辛開創的小康局面很快喪失殆盡,到真仁朝時已陷入積貧積弱的局勢。這個看起來好似戲劇般的轉化,實則蓄含著必然性,根源在于宋朝的中央集權政策。

  首先,“三冗”的形成就與中央集權政策有直接的關系,其次,農業生產為此而遭到了很大的破壞。比如,為了補償官僚在政治權力上的失落,朝廷給了他們許多經濟上的利益和特權,宋朝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便暗含有這層意思。結果,造成大批農民喪失土地。在“三冗”的耗費下,國用日蹙,斂財最為急務,于是宋朝政府將以前各個朝代增加收入的辦法都加以改造利用,并且還創造了一些新的聚財斂財之法。但支費實在太大,斂財之術也就不能不越來越深刻,幾近不擇手段,竭澤而漁的程度,這就使得宋朝的賦稅格外沉重,農民不堪負擔,逃離土地。冗兵之患則不僅在于虛耗國庫,還在于奪取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宋史》卷一七三《食貨志》上一載“景佑初,患百姓多去農為兵,詔大臣條上兵農得失,議更其法”。可見仁宗景佑初年(1034年)就已覺察到募兵害農的危機。歐陽修的時論《原弊》痛陳仁宗康定年間(1040~1041年),年輕力壯的男丁大都被吸引到軍隊里去了,田地里只剩下老弱者,生產力為此大為降低。

  凡此種種,造成了農業生產的一派落寞,將宋初扶農的成果大為減損。太宗末年陳靖上疏言:“京畿之地,南北東西環繞三二十州,連接三數千里,其田之耕稼者十才二三”[1]。仁宗康定年間歐陽修講:“今天下之土不耕者多矣,臣未能悉言。請舉其近者,自京以西,土之不辟者不知其數,非以土之瘠而棄之也,蓋人不勤農與夫役重而逃爾”[2]。仁宗末年蘇轍進策又言:“當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鄧汝穎陳蔡許洛之間,平田萬里,農夫逃散,不生五谷,荊棘布野而地至肥壤”[3]。不僅京畿,京西一帶在北宋前期百余年中農村經濟狀況不佳,川蜀江浙等地區也是同樣。

  本來,自耕農形態是封建社會發展的最佳形態,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適應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能夠進行擴大再生產,從而發展社會經濟。在土地被兼并和沉重賦稅的壓迫下,他們大批脫離土地,等于自耕農形態的分崩離析,不僅是生產力的破壞,又釀成嚴重的社會危機,惡性循環地影響農業生產。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業乃立國之本,國用收入主要依靠農業。宋朝的財政狀況十分緊張,農業生產又遭破壞,無力支撐局面,因此不得不多方搜斂,商業成了統治者倚靠的一個重要的財政支柱。這就是宋朝放寬抑商政策,形成商業大發展態勢的主要背景。

  在商業發展的大潮中,各個階層的人士都被卷了進來。特別是官僚權貴的經商活動,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在東京城中大量經營邸店,侵街占道,承當了街市形成的開路先鋒和中流砥柱作用。

  由于首都地位及城市經濟的發達,東京人口眾多,超過百萬以上,最盛時達150萬左右,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央集權政策進一步加重了東京的城市負擔,主要是在東京集中了大批的軍隊,其次農民大量流向城市也與之有很大的關系。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下,對給養和物資供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東京原有的東、西兩市根本無法應付,于是在汴河兩岸首先興起了許多行市,并逐漸在全城擴展。這些行市與邸店一起,成為街市生成的又一個基本點。

  集中財權為皇家的奢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從北宋中期開始,皇室生活已趨奢華。大興土木,婚喪嫁娶、祭祀賞賜、日常開支,浪費驚人。這種習氣從上到下,一直感染到黎民百姓,一時成為北宋的社會時尚,東京是這種時尚的中心,儼然一座消費或寄生的城市。為了滿足種種消費需求,城市中涌現出了一大批相應的商業,服務業項目,如商店、酒樓、飯館、瓦子等,沿街分布,從而使完整的街市得以形成。

  總結下來,邸店和新興行市是東京市制解體、街市形成的兩個突破點,奢華的城市生活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最終造就出了血肉豐滿的街市。這一切既與北宋的中央集政策權有緊密的聯系,也與東京特殊的地理條件和宋代經濟性城鎮體系的形成密切相關。

 (2)地理因素

  宋代之前,中國都城在地理上有兩大特征:一是深入富庶的農業腹地,即通常所說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緊密結合在一起;二是軍事上憑有險要。這兩個條件培育出了中國古代都城的“堡壘”特征,經濟上的功能則十分微弱,封閉的市制在這種情況下得以長期延續下來。

  而東京在地理上卻不具備這兩個條件,憑著交通上的優勢取得了首都的地位。為了獲得軍事上的保障,采用了“以兵為險”的策略,在東京屯駐重兵。而為了養兵,維持首都地位,取得東南的物資又至為重要,這些物資主要靠汴河水路運來,數目龐大,所以汴河兩岸地帶變成集散和調配的樞紐,產生眾多接待商貨的行市和邸店。

  (3)城鎮體系因素

  再從城鎮體系因素看,經過長期的發展積累,到宋代,形成了以經濟中心為主的城鎮體系。這個體系與行政序列的城鎮體系雖然不完全吻合,卻也有著相當的一致之處,以此構成宋代全國性的商品物資流通網絡。東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在當時的歷史地理環境下,又取得了商品流通核心的地位。這樣就對它的商貿設施,諸如邸店、行市等,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市制的突破在所難免。

  1.6.3.東京街市的形成過程

  要完整總結東京市制解體和街市形成的過程,最好一直放眼到戰國時代。東京時稱大梁,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遷都于此后,開鑿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大大改善了大梁的交通條件,開始了其“水陸都會”的歷史。

  隋時此地為汴州,隋煬帝開大運河,奠定了其“天下漕運中心”的地位。入唐,經濟中心南移之后,北方的政治地位依靠江南的漕糧支撐,汴州得此機遇發展成為著名的商業都會。

  五代后周時,經紫榮的一系列疏浚整治,東京的水路交通愈發通暢,通行全國。八方商貨輻湊東京,東京市制解體和街市形成的進程就此啟動。

  沿汴兩岸的新興行市和邸店是全部過程的起點。隨后邸店和行市在全城擴展,街市在這兩者的帶動之下逐漸形成。有的街市是在一個行市的基礎上發展來的,也有的是幾個重要的行市連在一起形成的。到北宋中期,東京街市完全形成。

  東京街市形成的另一個前因是中唐之后市坊制度的松懈與后周時東京街巷格局的形成。

  市坊制度的松懈在中唐之后的長安已很明顯,市外店鋪,侵街犯夜等現象非常嚴重。在商業發達的地方性城市,如揚州等地,更是市坊馳壞,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街市,原因一是商業的需要,二是人口壓力擠垮了坊墻。

  由于有宋代為都的輝煌,人們往往忽略了開封在唐代為汴州時的光彩。其實,唐代的汴州比起揚州毫不遜色,二者在政治地位和經濟上的作用有極為相似之處,一南一北,是唐王朝運河生命線上兩個重要的支點。在軍事地位上,汴州還超過了揚州。對比之下,汴州的商業發展不輸于揚州,城市人口壓力比揚州為大,對市坊制度的沖擊更為猛烈,突出表現在普遍的侵街占道。

  到五代時,東京城中已擁擠不堪,局面十分混亂,后周世宗柴榮開闊街道,展筑羅城,進行全面整治,形成全新的開放式的街巷格局。這是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的一大創舉。為北宋東京街市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北宋太祖、太宗有意恢復唐代的京城制度,即市坊制度。但局勢的發展已經不為主觀愿望所能隨便左右,官僚權貴經營邸店,帶頭侵街,好似瘟疫一般地流行,無法阻止。幾經反復之后,朝廷終于放棄了努力。在宋仁宗中期以后,慶歷和皇__年間,東京形成了全天候開放的街市。

  東京有九條主要的街市,它們分別是南、東、西、北四條御街、皇城宣德門前大街、皇城東華門前大街、景靈東宮東門大街、相國寺東門大街和沿汴河大街。

  1.6.4.街市要素與城市功能的變化

  街市的形成引起了中國古代城市性質的嬗變,這種變化在街市的組成要素上深刻地體現出來。

  商業店鋪、酒樓、食店、茶坊、瓦子、邸店、妓館、醫藥診所、當鋪和各類行市、集市是東京街市的主要組成元素。它們的數量之多,占地之廣,把東京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場所,極大地刺激著城市經濟功能的增強。

  城市經濟功能的增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帶動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二是城市自身商業活力的增大。

  城市帶動農業生產主要是促使了經濟作物種植區域的空前擴大和加工深度的深化,比如茶葉、水果的生產水平在唐代的基礎上提高了很多。另外,由于城市的消費也促成了一些農業分支產生,典型的如花卉業。還有,農村的養殖業也因為城市的需要而發展很快。

  城市自身商業活力的增強一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商品種類不斷增加,經營方式與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有力促進了市場進步;二是產生了初級的金融、證券機構和其它為商貿服務的設施;三是城市商業資本的積累和膨脹。

  在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加之后,導致了城鄉的初步分離,城市首次在國民經濟生活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城市性質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變化。城市坊郭戶單獨列籍征稅;商業稅收超過農業稅收。

  1.6.5.街市構成與城市結構的變化

  街市是中國古代城市中首次出現的以自下而上生長方式產生的重大城市要素,它的結構與分布方式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的內部結構與總體形態。

  從微觀上分析,街市可以劃分為行肆式區段和中心式區段兩種區段。

  行肆式區段是同行業店鋪聚結在一起的區段,它的前身即是各式行市,同質性是它的基本特征。由于功能相同的店鋪的集中,行肆式區段經常是某種專業市場和批發基地,也有的成為全國性的交易中心。在外觀上,由于同類店鋪的規模、外形和裝飾的基本一致,行肆式區段表現為認別性很強的“同質區”,在形態上反映出單純性和均質性。

  中心式區段是由某一種重要元素,如酒樓、茶坊、寺廟、瓦子等居于核心地位,帶動組織起來的區段。相對于行肆式區段的同質性,中心式區段的特征是雜質性,或曰多元性,即店鋪種類和檔次的繁多。各種項目之間往往在經營活動中建立起相互支撐配合的關系,功能齊全,一個區段之內能夠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東京各種集市的舉辦地大都是在中心式區段內,典型的如各種廟會。中心式區段在組織結構和空間形態上表現出明顯的階層性。

  東京街市整體上的組織構造呈現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線性是其最基本的抽象形態,但在一些中心元素處和橋頭、十字路口、城門口等交通節點處形成高潮,集結成點。如果一些點因為各種有利條件,面積足夠大時,則形成為面。在局部地區大小街市特別密集,也可編織為面,還有大型行肆式區段的“同質區”和性質特殊,占地面大,且有明確界線的區段,如瓦子,也可視為“面”。

  東京街市分布的重心居中而偏于東南。原因在于東京的人口分布和對外交通的門戶兩個方面。

  街市的產生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內部結構與總體形態,歸根結蒂在于它改變了城市結構與形態的生成法則。具體說來就是改變了原先“主觀主導法則”占絕對地位的極端狀況,加大了客觀因素和規律的作用。中心消解、平面形態潰散和城市在三維方向上的增長是街市給城市結構和形態帶來的最大變化。

  中心的消解有兩層含義,一是政治性中心在城市形態中的比重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二是商業性城市中心的興起使城市由單一中心變為多元中心。平面形態潰散一是溢出城墻范圍,沿交通要道向外漫延,二是內部的清晰嚴整變得相對的自由和隨機。三維方向上的生長一是建筑物實際高度的增加,二是多級別城市中心的形成,三是行政組織的多級化。有形或無形,城市的這種朝立體化方向的演化,與街市的形成密切相關。 1.6.6.街市效應與城市進步

  街市的產生對中國古代城市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改造,將其改造成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文明的鑄模,全面塑造著中國文化的全新形象,對后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宋一段可用“承上啟下”四個字來概括。這其中包含了許多艱辛復雜的工作,繼承、改造、創新、發展等等,而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籍街市產生了以后的城市完成的。

  以經濟思想的發展進步為例,就屬于街市給城市帶來的開放性效應之一。

  開放性是街市與傳統封閉式市場的基本區別,是指市場進入權、經營的時間和空間三方面的開放。開放促成了商業繁榮的局面,也深刻改變著傳統的社會結構和舊有的思想認識。商人地位大為提高,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作用。在商品經濟觀念領域,“重農抑商”的教條遭到懷疑和批判,更明確產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主張。 城市平民化是街市開放的又一效應。

  市坊制度的精髓在于對城市的控制,通過控制城市居民日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以取得穩定的社會秩序。顯然,城市居民被置于了一種奴役的地位,被剝奪了很大的一部分自由,最高統治者是城市唯一真正的主人。街市的產生則大大改善了這種狀況,為廣大城市居民提供了寬闊的活動時空和自由,人民群眾成了城市舞臺上的重要角色,盡情展示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情感。城市中首次因人民群眾的需要產生了“瓦子”這樣的重要的功能要素。在居室方面,大膽突破統治階級的禮制規定。最突出的是在服飾方面,冒法僭越,刻意追求新奇,表現了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渴望個性的張揚。一些反抗官府欺詐的市民活動,也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街市的產生對許多藝術門類的繁榮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比如繪畫,產生了市肆風俗畫這樣獨特的題材,發展了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留下了《清明上河圖》這樣的不朽之作。再如戲劇,它誕生和發展的地點是瓦子,城市中市民文化的勃興為它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廣大觀眾,可以說,中國戲劇是在街市這塊土壤上培育成長起來的。

  還有曲藝雜技,也伴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活動向前發展。如藝人們把街市上的叫賣聲經藝術加工發展成名為“吟叫”的說唱藝術,并用此豐富其它說唱藝術,給人們帶來無窮的享受。雜技、魔術在漢唐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并有許多新的創造。說書,說渾話、小唱、傀儡戲、皮影戲等也因受到廣泛的歡迎而興旺發展。其中小唱、說書等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貢獻很大。

  宋代的文學創作,首推宋詞。詞產生于中唐,入宋后曾一度沉寂。真、仁之后,因為街市瓦子中的說唱的需要重又盛行起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后經過文人士夫不斷的參與創作、提高,終于使宋詞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瓦子中的說書藝人則為后世的小說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三國演義》和《西游記》,都可以在宋代的說書人那里找到藍本。中國飲食文化在宋代的大發展,也與街市密切相關。街市上書坊書鋪云集,書籍作為商品大量流通,廣為傳播,與眾多的官私學校一道,又把城市變成了一個促進教育事業向前發展的中心。

  街市的產生打破了市坊制度城市的單調與乏味,極大地豐富了城市的空間——物質系統。就實體而言,各類建筑及裝飾小品以各自的體量、形式、質地、色彩、紋理、質感等的綜合作用,創造了良好的景觀;就空間而言,其形態多樣,層次豐富,傳達著多種信息,具有很強的個性。

  街市的產生實現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場所化,產生了與西方的廣場相對應的中國的街道式城市外部公共場所,為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提供了廣大而隨意的場地。廣大城市居民有機會更為廣泛地參與和體驗社會。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因此達成更為有機的共融,建立相互的各種關系。市坊制度下的城市街道,其隔離作用甚至大于其聯系作用(如宵禁時),和坊墻一起把城市空間分割開來,而場所化了的街道則把城市的各個部分和城市中的人粘合成一個整體。

  宋代一年四季接連不斷的節日,制造著種種不同內容的“場合”,更加強化了城市的場所感。在節日的慶祝活動中,洋溢著一種狂歡精神,調節著人們的身心狀態和生活節奏,對封建壓制下的勞動人民是難得的松馳時刻,也具有釋放不安定能量,穩定社會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街市又成了社會控制的安全閥。

  明代的北京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8月,明軍攻入大都后,改大都為北平府。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架崩,其孫建文帝即位。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北平,發動“靖難之役”,于建文四年攻下南京,奪取帝位,是為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升北平為北京(今北京之名即由是始)。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成祖朱棣以北平勢踞形勝,系“龍興之地”,更為了控制北方,打擊割據漠北的蒙古封建主地方勢力,決定遷都,遂于永樂四年(1406年)下詔,并于翌年開始營建宮殿、壇廟。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步完工,第二年正式遷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成的,但更加雄偉壯麗。明北京城平面呈“凸”型,外城包著內城南面,內城包著皇城,皇城又包著紫禁城。每城周圍又繞著寬且深的護城河。縱貫南北、長達8公里的中軸線。外城南面正中的永定門是起點,皇城后門之北的鐘鼓樓是終點。紫禁城沿中軸線的主要建筑從南往北依次為……明代北京街巷排列采取方正平直的形式。全城共分36坊(內城28坊,外城8坊),內城街道從長安街以北,仍沿用大都城之舊,長安街以南,以及外城街道則大部分沿用舊路,或在已廢溝渠上改建新路。正陽門外、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是外城和東西城的三個主要市場。此外還有集市。

  清代的北京

  16世紀末、17世紀初,滿族(女真族的后裔)就已在我國東北邊陲的長白山下逐漸強盛,并崛起于東北的大地之上。1644年5月打敗李自成占領北京,同年9月由沈陽遷都北京。《清統一志》說,清初“定都京師,宮邑維舊”。在清朝統治的200余年內,除繼續修建“三海”(南、中、北海)的皇家園林外,不把主要的財力、物力用于開發西郊的園林風景區。諸如暢春園、圓明園、青漪園(即萬壽山頤和園)……。東起海淀,西迄香山,皇家和王公大臣的園林連綿不絕。

  將內城劃為八旗駐地,實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漢、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

  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兩黃旗居北:正黃旗駐德勝門內,鑲黃旗駐安定門內;兩白旗駐東:正白旗駐東直門內,鑲白旗駐朝陽門內;兩紅旗駐西:正紅旗駐西直門內,鑲紅旗駐阜成門內;兩藍旗駐南:正藍旗駐崇文門內,鑲藍旗駐宣武門內。

  居民的多元化:漢、滿、蒙、回等,還有藏、維吾爾等。“前三門”(崇文門、前門、宣武門)尤其是前門一帶商業十分繁榮。琉璃廠文化街市是清代北京文化昌盛的標志之一。國子監中有漢、滿、蒙古等族的儒生,也有日本、越南、朝鮮、琉球、俄羅斯的學生。

  新中國城市規劃的若干問題

  新中國城市規劃歷程常用“兩個春天”來概括:20世紀50年代和80~90年代。

  一、學習蘇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主管城市建設的工作部門是政務院財經委員會計劃局下設的基本建設處。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建筑工程部,主管全國建筑工程和城市建設工作。

  “一五”期間,城市規劃與其它行業一樣學習蘇聯,從規劃理論、規劃程序、規劃方法到技術標準。方法主要是聘請蘇聯專家來華指導工作。1952年到1959年,建工部(城建部)先后聘請穆欣、巴拉金、薩里舍夫為蘇聯城市規劃顧問組組長。蘇聯顧問城市規劃工作的特點有:城市規劃要為生產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特別要注意對人的關懷,重視對居住生活環境的改善。重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視發揮城市規劃的綜合協調作用。

  二、聯合選廠

  “一五”期間,國家非常重視工業廠址的選擇。采取的方法是有國家建委同意組織選廠工作組,吸收有關部門,如城建、鐵道、交通、地質、水利、電力、公安、人防、衛生等部門參加,進行實地考察,現場研究方案。工作組分工業、城市、交通、能源、工程地質、水資源等若干小組。小組討論,大組集中。

  好處(趙士修):第一,互相溝通,互相學習,取得共識。第二,發現問題,就地協商解決,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從區域發展來安排工業廠址,有利于擬定出較為科學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劃方案。

  三、青島會議

  1958年初,毛澤東主席視察青島回京,稱贊青島城市建設好。建設部遂派人考察,把青島的城市建設特點概括為五條:城市用地功能分區明確,工業區、海港區、生活居住區、游覽休憩區分布合理,安排有序;道路建設隨坡就勢,起伏有度,街道建筑錯落有致,布局得體;建筑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城區特別是東部和南部地區山、海、城等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融為一體,相映生輝;規劃統一,成片建設,加強管理。于是建設部決定在青島召開全國城市規劃工作座談會。主要任務是交流各地城市規劃建設經驗,部署今后城市規劃工作。中國建筑學會也決定屆時在青島舉行專題學術研討會,分析總結青島的城市規劃和建筑特色。

  6月下旬召開。劉秀峰部長做報告。講了10個問題。要從全面出發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從區域著眼;大中小城市相結合,以發展中小城市為主,在大城市周圍建立衛星城;從實際出發,逐步建立現代化城市;城市規劃的標準、定額問題;在適用、經濟的基礎上注意美觀問題;近期規劃和遠景規劃問題;舊城利用和改造問題;縣鎮規劃和建設問題;關于農村規劃和建設問題;如何多快好省地進行城市規劃建設。

  四、《城市規劃法》出臺

  1980年10月,國家建委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是撥亂反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會議對城市規劃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發展的方針,城市規劃的編制、審批和實施等,都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特別指出:“城市市長的主要職責是把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好,”并要求“盡快建立我國的城市規劃法制”。

  會議討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草案,是80年代末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的雛形和基礎。

  此草案經修改后,國務院先作為行政法規于1984年1月5日頒布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有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經過多次修改,1989年12月26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成為我國第一部城市規劃的國家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五、更新規劃觀念與改革規劃程序

  背景:

  1980年以后,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城市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新的課題。主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以公有制為主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城市中全民經濟、集體經濟、私有經濟、個體經濟同時并舉,加上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的發展,城市規劃工作就要以新的觀念、新的章法來分別對待,以適應和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和發展的需要。

  二是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特別是城市的流通職能進一步突出,城市的多功能作用日益加強。這些給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城市規劃的內容和范圍也更加廣泛。

  三是住宅商品化和房地產業的興起,特別是城市土地有嘗使用制度的實施,對城市規劃和規劃管理工作必然產生重大的影響。如何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城市規劃運行機制,使城市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各類建設項目各得其所,城市環境不斷改善,以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總之,城市規劃的依據,不再完全靠國民經濟計劃,要改變靜態的計劃經濟觀念,樹立動態的市場經濟觀念;城市規劃的內容,不能局限于物質空間布局,要樹立全面研究城市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綜合觀念;城市規劃的視野,不能光集中在市區本身,要樹立從一定地區范圍來研究城市發展的區域觀念。所有這些變化,使原有的城市規劃的技術、方法不完全適用了。

  經過多年的實踐,城市規劃的程序、內容有所變化,并形成了新的規劃系列。

  一是普遍開展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二是大中城市較普遍地在總體規劃基礎上開展分區規劃,在編制詳細規劃之前增加一個新的工作層次。

  三是詳細規劃分為兩類: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六、開展城鎮體系規劃

  背景:

  80年代開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打破長期形成的條塊分割、封閉式的城市經濟管理體制,代之以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大力發展橫向經濟聯系,逐步形成以城市為依托的、不同網絡型的經濟區。此外,隨著“市帶縣”體制的推行,以城帶鄉,城鄉結合,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逐步建立。

  在這種形勢下,全國廣泛地開展了城鎮體系規劃,從區域范圍來研究安排城鎮的發展和布局。這是我國城市規劃工作的重大發展。

  我國開展城鎮體系規劃,最早是從上海經濟區開始的。

  1982年12月,國務院決定成立上海經濟區,并成立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1984年2月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和建設部聯合發出通知,決定開展上海經濟區城鎮布局規劃工作。

  1984年,為適應國家計委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的需要,建設部城市規劃局開始組織編制全國城鎮布局規劃綱要。

  規劃的編制主要依靠各省(市、區)部門,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工作方法。

  1985年10月《全國2000年城鎮發展布局規劃綱要》的成果完成,報國家計委納入全國國土規劃綱要,同時發各地作為各省編制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修改、調整城市總體規劃的依據。民政部還把這個規劃綱要作為編制全國設市規劃的參考。

  《長江沿江地區城鎮發展和布局規劃要點》,1986年初由建設部城市規劃局組織編制。

  1990年12月,建設部城市規劃司與國家計委國土規劃司共同組織開展隴海蘭新地帶城鎮發展與布局規劃工作。1992年10月,建設部與國家計委在烏魯木齊聯合召開會議研究規劃的初步成果,并經修改形成《隴海蘭新地帶城鎮發展與布局規劃要點》。

  通過近10年的工作實踐,城鎮體系規劃在全國普遍推開。從地域范圍來看,城鎮體系規劃可分為全國、跨省、省域、省內經濟區、市域、縣域等六類。

  城鎮體系規劃的主要任務和內容,大體有四個方面:

  一是研究預測區域城市化進程和城鎮人口的發展數量及其分布情況;

  二是研究提出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城鎮分布體系,并原則確定主要城市的性質、發展方向和人口用地規模; 轉貼于:城市規劃師考試網

  三是研究并提出與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的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布局;

  四是研究提出區域風景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設想。

  七、雙重領導的國家管理體制

課程名稱 精講班 考題預測班 在線報名
課時 學費 試聽 課時 學費 試聽
《城市規劃原理》 28 ¥200 試聽 10 ¥100 試聽
《城市規劃相關知識》 40 ¥200 試聽 10 ¥100 試聽
《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 40 ¥200 試聽 10 ¥100 試聽
《城市規劃實務》 40 ¥200 試聽 10 ¥100 試聽

城市規劃師考試輔導優惠套餐方案:
1、任報一科,新學員200元,老學員180元;
2、同時任報兩科,新學員400元,老學員360元;
3、同時任報三科,新學員540元,老學員480元。

以下網友留言只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立即發表評論
提交評論后,請及時刷新頁面!               [回復本貼]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城市規劃師最新熱貼:
【責任編輯:趙桂萍  糾錯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課程咨詢電話:010-51294794
報考直通車
 
·考試簡介:城市規劃師是指經全國統一考試合格,取
得《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證書》并經注冊登記后,從事
城市規劃業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
·考試時間:2010年10月23、24日。
·考試科目:城市規劃原理、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城市規劃相關知識、城市規劃實務。
                       MORE>>
                       MORE>>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 亚洲中文字幕一美不卡 | 日本免费在线看AⅤ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本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