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于,派大軍埋伏在馬邑旁邊的山谷中,李廣被任命為驍騎將軍;隸屬于護國將軍韓安國。當時單于發覺了漢朝的謀略,率軍離去,漢朝的軍隊全都沒有立功。
過了不久,石建死了。于是皇帝下詔書令李廣代替石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廣又做了后將軍,跟從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發攻打匈奴。軍中的將領有很多因為斬殺敵人的首級,俘獲敵人的人數達到朝廷行賞的標準,憑著軍功封為侯爵,然李廣的軍隊沒有軍功。
這之后過了二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四千騎兵出發攻打匈奴。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跟他一同出發,分道進軍。大約行軍了幾百里,匈奴左賢主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軍中的士兵都很恐慌。李廣于是他的兒子李敢前往沖擊敵人。李敢只帶了幾十個騎兵,直穿匈奴陣地,從其左右又返回來,并且告訴大家:“匈奴容易對付罷了!”軍士們才安定下來。李廣把部隊排成圓形的陣勢,所有的人面朝匈奴射擊。匈奴的箭就像下雨般地射來。漢軍的戰士死亡大半,漢軍的箭也將要射完了。李廣令士兵拉滿弓而不發射,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強弩射殺匈奴的副將,使得匈奴的氣勢懈怠。這時正趕上日落,漢軍的官兵全都面無人色。李廣卻神色如前,整頓軍隊。李廣軍中的人打這以后更佩服他的英勇。第二天,又開戰,_博望侯的軍隊也趕來了,匈奴的軍隊這才解圍離去。漢軍疲憊,不能追擊。
這時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收兵回朝。博望侯因滯留延誤而未能在規定日期到達,判處死刑,他出錢贖買,兔去死刑,降為百姓。李廣所立的軍功與應得的罰相抵,所以沒有受賞。
當初;李廣的堂弟李蔡跟李廣一起侍奉孝文帝。到了景帝時,李蔡積累功勞做到二千石的官。孝武帝時又做了諸侯國代國的國相。在元朔五年作為輕車將軍,跟從大將軍出擊右賢王;有功,符合國家行賞的標準,封為了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替公孫弘做了丞相;李蔡的為人在下等里的中等,名聲在李廣之下太遠了。然而李廣卻得不到封邑,官位也只不過在九卿之列。而李蔡封侯,高官到三公。李廣的部下都有的封侯了。李廣曾跟善于望氣以測知兇吉的王朔私下說:“自從漢朝抗擊匈奴以來,我李廣沒有一次不在其中。然而許多校尉以下的官員,才能算不上中等人,都因抗擊匈奴立功而得以封侯的有幾十人。而我李廣不在人后,竟然沒有一點功勞而得到封邑,這原因是什么呢?難道是我的相貌不應當封侯嗎?還是本來命中注定的?”王朔說:“將軍你自己想想,難道你曾有作過什么遺憾的事么?”李廣回答:“我過去做隴西太守時候,羌族人曾起兵反漢,我誘使他們投降,投降的人八百多人,我假裝同意他們投降,當天就把他們都殺了,到今天為止,最大的遺憾只此一件!”王朔說:“災禍沒有比殺戮已經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就是將軍您為什么得不到封侯的原因啊!”
此后二年,大將軍(衛青)及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抗擊匈奴。李廣屢次親自請求隨行參戰。漢武帝以李廣年老為由,不允許。過了好久,才答應了,讓李廣擔任為前將軍。這一年正是元狩四年。
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出了關塞以后,衛青捕到了一個俘虜,得知了單于的住處,就親自率領精兵去追單于,卻命令李廣的軍隊合并到右將軍的部隊中去,從東路出擊。東路稍繞遠,而衛青大部隊的行軍路上,因為水草很少,不便屯扎宿營。李廣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本來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竟下命令調我從東道出兵。況且我從年輕束發時就一直與匈奴作戰,今天才得到一個與單于對戰的機會,我愿意擔當先鋒,先跟單于拼一死戰。”大將軍衛青私下里受到皇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紀已老,命不好,不要讓他跟單于對戰,恐怕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而這時公孫敖剛剛失掉封侯,擔任中將軍,跟隨大將軍(出擊匈奴),大將軍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戰,所以調開了前將軍李廣。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因此,堅決地向大將軍辭命不受。大將軍不聽,命令長史寫道軍令,封好送到李廣的軍部,說:“趕到右將軍的軍部去,照文書上所說的辦。”李廣沒有向大將軍衛青辭行就起程了,心里特別生氣地來到軍部,率領軍隊與右將軍趙食其會師從東道出發。軍隊里沒有向導,迷失了道路,耽誤了與大將軍會師的約期。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了,未能抓獲他,只得回軍。回師向南,橫穿沙漠,遇到了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李廣見過大將軍,就回到自己的軍中。大將軍派長史拿著酒飯饋贈李廣,借機詢問李廣和趙食其迷失道路的情況,準備上書報告天子軍事詳情。李廣不予回答。大將軍又派長史馬上督責李廣的僚屬前去對質聽審。李廣說:“眾校尉沒有過錯,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現在就親自到衛青的軍部上報軍情。”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年輕的時候開始,跟匈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回仗,而今很幸運跟從大將軍出征,有了跟單于交戰的機會。然而在將軍又調開了我的部隊,(從東路出擊)行軍繞遠,而且又迷失了道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李廣的年齡已六十多了,終究不能再去對答那些執法法官的審問了。”說完就抽出刀來自殺了。李廣軍中的軍官、大夫等全軍上下都痛哭失聲。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無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也不論年老的還是年少的,都為他流了淚。而右將軍趙食其被單獨交給了執法官吏,罪當處死,他出錢贖罪,被降為平民。
太史公司馬遷說:“《論語》上說:”(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沒有命令人們也會跟你去做;為官的人本身不正,即使有命令,人們也不會聽從。‘“這話正是說的李將軍吧!我看那李將軍,實在憨厚得像個鄉下人,嘴不善于說話,等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無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的死感到極度的悲哀,他那忠實的心,真是被士大夫所信任啊!諺語說:”桃樹和李樹雖不會說話,但樹下自然被踏出一條道,這話說的雖然是小事,但是卻可以比喻李廣偉大的人格啊。“
《學習要點與難點》
本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包括兩方面內容,1,記述李廣的才能和品行;2,寫出李廣一生的不幸遭遇。
李廣才氣天下無雙,驍勇善戰,機智勇敢,膽略過人,使匈奴聞風喪膽。他輕財愛士,身先士卒,忠實誠信,深受廣大將士的愛戴。但是,他生不逢時,一生遭遇不幸。長期遭受壓抑,最終被逼自殺。文章又通過名聲比李廣差得很遠的李蔡相正反對比,揭露了西漢王朝賞罰不公,刻薄寡恩的社會現實。
2,文末作者贊語的含義。
太史公就是司馬遷本文。這段贊語表達了司馬遷對李廣的贊美,引用《論語》的話,贊美李廣立身端正,以身作則的品質。并用諺語,進一步深情地歌頌了李廣的品德。
3,李廣的性格特征。
李廣的性格特征可分為主要性格特征和次要性格特征。
主要性格特征:通過四個大戰役,上郡遭遇戰,雁門出擊戰,右北平之戰,隨衛青出征,表現了驍勇善戰,從容鎮定,臨危不懼,機智勇敢,善于應變,膽識過人。
次要性格特征:通過一系列細節描寫,表現了李廣負能使氣,輕財愛士,口訥少言,忠實誠信。
對比手法的運用。(重點)
本文大量運用對比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主要對比有五處。
與 匈奴射雕者對比。射雕者傷中貴人,殺其騎將盡,而李廣親射殺二人,擒一人。
與部下對比。上郡遭遇戰。遭遇匈奴大隊人馬,李廣部下驚慌要跑,而李廣卻沉著鎮定,抓住匈奴摸不清他們的底細,以為是“誘餌”,采取“兵不厭詐”的大膽措施,化被動為主動。
與程不識對比。兩人帶軍打仗,程不識治軍嚴謹,李廣治軍簡易,而匈奴更怕李廣,士兵更愿意跟隨李廣。寫出了李廣治軍的特點,受到士兵的擁戴的原因。
與李蔡對比。李蔡人品下中等,卻封侯,位至丞相。李廣功勛卓著,人品高尚,卻長期遭受壓抑,不能封侯。此一對比,揭露了西漢王朝朝廷的賞罰不公。
與部下對比。右北平之戰。面對強大的敵人,士兵嚇得面無人色,而李廣益治軍,意氣自如。
細節描寫的作用,
本文的細節描寫很多,略舉一二。
雁門出擊戰。李廣兵敗被俘,裝死,然后“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脫險。
表現李廣的機智善騎。
善射,見草中石——。“中石沒鏃”表現李廣的膂力過人。
右北平之戰,漢軍死傷過半,箭也快完了。李廣命軍士拉滿弓不發,自己用強弓射殺敵軍。表現了李廣沉著善戰。
《重點段落簡析》
1,文章第二段
“廣乃遂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這段描寫上郡遭遇戰;
描寫李廣精于騎射,勇猛善戰,足智多謀,臨陣不亂。
通過典型情節,李廣的言行來刻畫李廣的性格;同時運用對比手法。 2,文章第七段。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