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水部、土部與金石部新增藥物品種考釋1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10-12
明代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收載藥物1892種,共分16部,60類。其中有374種注明為李時珍《本草綱目》新增藥物。為了進一步發掘、整理、鑒定和研究這些新增藥物品種,筆者對其中水部、土部與金石部的新增藥物品種來源作了初步考釋。
一、水部新增藥物品種考釋《本草綱目》水部共收錄藥物13種,其中有11種注明是李時珍新增藥物。
1.潦水李時珍在該藥釋名項下曰:“降注雨水謂之潦,又淫雨為潦。”考潦水一詞,《辭源》釋其有積水之義。降注雨水和淫雨是指大而多的雨水。由此可見,潦水就是在大而多的雨水中所取的積水。關于潦水的出處,李時珍在該藥發明項下轉引金代醫家成無己曰:“仲景治傷寒瘀熱在里,身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則不助濕氣。”考此一段,是引自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卷五。可見潦水一藥,在前人著述中已有藥用記載,并非首出于《本草綱目》。
2.神水李時珍在該藥的集解項下轉引《金門記》云:“五月五日午時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瀝取為藥。”由此可見,逢農歷五月五日午時下雨時,從砍伐的竹竿中瀝取的水就是神水。同時也可知神水早在前人的《金門記》中已有藥用記載,并非首出于《本草綱目》。
3.節氣水李時珍在該藥集解項下曰:“一年二十四節氣,一節主半月,水之氣味,隨之變遷,此乃天地之氣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由此可見,節氣水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自然水。如立春水、清明水等。
4.阿井水李時珍在其發明項下曰:“阿井在今兗州陽谷縣,即古東阿縣也。”考阿井,為現在的山東省陽谷縣東北阿城鎮的“古阿井”。這口井里的水,就是阿井水。
5.車轍中水李時珍在該藥釋名項下曰:“轍,乃車行跡也。”又曰:“主治疬瘍風,五月五日取洗之,甚良。”車轍,是指車輪壓出的痕跡。由此可見,車轍中水就是車輪在泥土地上壓出凹陷痕跡中的積水,治病宜在農歷五月五日取之用。
6.齏水李時珍在該藥集解項下曰:“此乃作黃齏菜水也。”考齏字,《辭源》釋義為切碎后用鹽腌制的咸菜。民間一般用芥菜、白菜等蔬菜腌制。如《本草綱目》菜部芥一藥的集解項下轉引蘇頌曰:“紫芥,莖葉純紫可愛,作齏最美。”由此可見,齏水就是用鹽腌制咸菜中產生的黃色鹵水。李時珍言其“酸,咸,無毒”,有“吐諸痰飲宿食”的功效。
7.銅壺滴漏水李時珍對該藥未作釋名和集解,僅在其主治項下轉引前人虞摶(生卒年為公元1438~1517年)曰:“性滑,上可至顛,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藥。”據考,我國古代常用銅壺裝水滴漏計時。這種經過銅壺滴漏出的水就是銅壺滴漏水。可見此水在李時珍(生卒年為公元1518~1593年)之前的虞摶有關著述中已有藥用記載,并非首出于《本草綱目》。
8.磨刀水李時珍對該藥未作釋名和集解,而在其附方項下轉引前人吳球的《活人心統》曰:“耳中卒痛,磨刀鐵漿,滴入即愈。”由此可見,磨刀水就是用鐵刀蘸水后磨出含鐵質的水。同時也可知此水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藥用記載,并非首出于《本草綱目》。
9.浸藍水李時珍在該藥發明項下曰:“藍水、染布水,皆取藍及石灰能殺蟲解毒之義。”又在草部藍淀一藥的釋名項下曰:“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據考,藍是指加工藍色染料的植物,主要為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tinctoriumAit.)。可見,浸藍水就是用蓼藍、石灰等加工藍色染料過程中產生的水。
10.洗手足水李時珍對該藥未作釋名和集解,僅在其主治項下轉引宋代王懷隱等人著的《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勞復,或因梳頭,或食物復發,取一合飲之,效。”顯然,洗手足水就是洗過手足的水。此水在宋代醫藥文獻中已有藥用記載,并非首出于《本草綱目》。
11.洗兒湯李時珍對該藥未作釋名和集解,僅在其主治項下轉引前人的《延年秘錄》曰:“胎衣不下,服一盞,勿令知之。”考湯字,在古代有開水之義。可見,洗兒湯就是給小兒洗過身子的溫開水。該藥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藥用記載,并非首出于《本草綱目》。通過以上初步考釋,筆者發現《本草綱目》水部10種新增藥物中,有潦水、神水、銅壺滴漏水、磨刀水、洗手足水、洗兒湯等6種藥物系《本草綱目》首次立條為藥物品種,而并非首出于《本草綱目》。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本草綱目》中的新增藥物,既包括首出于該書中的藥物品種,也包括首次立條在該書中的藥物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