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差異性研究
來源:醫學教育網 發布時間:2012-12-31
區永欣黎敬波
關鍵詞中醫學;西醫學;比較;方法論;差異性研究
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存在明顯差異,這無論對中醫或西醫而言,都是不可熟視無睹的事實,大凡經歷過臨床實踐的中西醫師都能認可,然而,在很多年的中西醫研究中,由于存在一些思路、觀點與方法上的偏歧(或偏激),中醫藥研究有時是在機械地步現代醫學的后塵,致使研究呈拉鋸樣緩慢發展。
適值新世紀到來之際,對中醫藥研究的方向與方法,有必要做一個高瞻遠矚的回顧與展望。我們認為,21世紀中醫藥研究的重點應該放在進一步探討和揭示中醫不同于西醫的基礎理論、方法的內在規律性及臨床實效性特點方面。因為這樣做可以促進未來醫學全面、科學地發展。以下僅就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差異性研究的必要性及意義略談意見。
1問題的提出
兩千多年來,中醫藥對中華民族的繁衍與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西醫學得到了飛速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中醫并沒有因此而消亡,而且中醫在某些領域目前仍保持著明顯的優勢和專長。這除了中醫在中國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視外,說明中醫確實有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發展的原動力。
中醫的生命力在于其認識疾病的獨特思想和治療疾病的獨特思維模式以及在此理論指導下所取得的切實療效。中醫是在經驗(實踐)→抽象(認識)→推演(再實踐)→再抽象(再認識)的實踐—認識活動中得到不斷發展的。因此,中醫發展的原動力應該在于其實踐性方面。與此相反,西醫學得以發展的生命力在于其認識手段的先進性與科學性,其發展的原動力則是分析技術的不斷進步。二者的發展道路不盡相同,這也是導致中西醫學存在明顯差異的根本。
無論認識還是實踐,其作用對象都是物質和精神世界,西醫學的發展尤其在物質世界的認識方面取得了輝煌成績。實際上,分析的方法本身是研究物質世界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物
質世界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中,精神世界的活動也很復雜。人體生命活動毫無疑問是以物質為基礎的,但是她有精神世界,有生長壯老已的不同過程。每一個生命在其生存環境作用下,機體的物質和精神都處在動態變化的過程中。醫學科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研究并揭示這種變化的規律,中醫西醫概莫能外。
此時,若僅用分析還原的方法,對物質的成分及其結構雖已越來越精確,但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中醫則與此相反,其認識多傾向于人體、疾病運動變化的規律及精神活動的改變。因此,簡單地套用西醫對人體疾病的認識和分析來研究中醫,似乎將會長期存在著某些差距。
建國以來,我國的中醫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臨床經驗也做了較系統的總結,然而也走過了一些彎路。如過度追求中醫研究的現代指標,過分強調用現代醫學方法研究中醫、解釋中醫等,而這些研究有時并不能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這除了有認識水平的局限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種醫學體系在思維模式上的差異。因此,我們已不能再對中醫學的研究盲目適從,或不加思考,跟風不疲了。
2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的認同性研究和差異性研究
現代意義的中醫藥研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衷是發掘祖國醫學寶藏。而如何發展中醫理論、提高臨床療效,使中醫走向世界(或與現代醫學體系接軌)始終是中醫藥研究者追求的目標。在過去的研究中,我們有過不少經驗教訓,如在中西醫結合熱的浪潮中,人們曾產生了完全用現代醫學來闡明中醫理論的想法。這種思想促進了中醫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認同性研究的發展,研究的特點是用西醫的理論與方法闡釋中醫,用現代醫學的標準衡量和評價中醫。
幾十年來,實證性的分析還原研究確實促進了中醫學在某些方面的發展,加快了中醫科學化的進程,取得了不少成績。然而,由于兩種醫學體系客觀存在的思維差異,又使研究難以全面深入,認同性研究的缺點越來越多地暴露了出來,人們對認同性研究開始感到困惑。如中醫臟象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的認識,與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進行簡單的比較,這顯然是一縱一橫的格局,如何用現代的器官系統來解釋中醫的臟象?中醫辨證究竟是在辨什么等等?都成了現代醫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那么在新世紀到來的今天,中醫研究的特點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便又一次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的差異性研究就是要從分析中西醫學的差異入手,把握中醫的特點,制定符合中醫特點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而且,它將不限于用現代醫學的唯一方法與標準研究和評價中醫,而是以中醫學的實效性與實踐性原則為主要研究線索,運用多種現代科學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更好地豐富和發展中醫藥學學術與實踐。
3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差異性研究是發展中醫學術的必由之路
醫學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清代的溫病學說等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順應了中醫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時又結合了當時醫學的實踐而實現的。譬如在病因發病學方面,過去西醫學認為,疾病主要是由細菌、病毒為主的微生物感染所致,但后來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生不能單用這一學說解釋,于是有了多病因致病的思想。而現代醫學則又借助于分子生物學成果,將病因學思想提高到了分子水平,認為某些疾病發生與否是由基因決定的,這是西醫在病因發病學方面新的突破,它反映了西醫學的發展趨勢和規律,但如果由此而批判中醫病因學說愚昧落后,就未免失之偏頗了。
中醫“三因”學說的本質是從人的生存環境、生存條件及其生活方式(包括繁衍方式)來界定健康和疾病:認為疾病與早衰除了人體自身的先天素質外,總是因生存環境、生存條件及生活方式的偏差而發生。反觀人類社會當今最大的問題,諸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從自古已有的疾病到當今出現的世紀病、文明病,難道不是對這個認識論的明證嗎?
因此,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中醫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特點,是中醫研究可以取得突破的先決條件。而通過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差異性的研究,恰好可以為我們分析中醫發展的自身規律與特點提供依據。
中醫學術的發展,還在于不斷突破與創新,除了依據中醫不斷地臨床經驗總結、再實踐的提高以外,更多的是要在理論思維和方法上更新。回顧幾千年來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也曾走過試圖促進中醫學術發展的不同道路,如過分哲學化、抽象化的道路,道法自然與煉丹求仙之路,太平圣惠國家大包大攬之路,結果是導致中醫理論機械化、形而上學,神秘化、封建色彩濃厚,封閉化、超完滿的飽和,異化、虛無傾向等,影響了中醫學術正常的發展。
今天再看這些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不難發現,中醫學術發展的每個歷史階段都少不了社會意識形態和其他學科、學術的影響。而如何正確把握和鑒別各學科或各種學術對中醫可能產生的積極或消極影響,是中醫學術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因此,通過研究中西醫學的差異性,明確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的關系,把握中醫發展的道路和方向,才能對中醫學術的突破性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4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差異性研究是發揮中醫臨床優勢的前提
目前,中醫臨床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如中醫醫院的中醫治療率在下降,中醫治療不能突出特色,中醫臨床整體水平普遍下滑等。這些問題的產生,除與商品經濟的沖擊有關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中醫生對中醫思想實質的認識和領會不夠。因此,他們正逐步走向或陷入一種“自我否定”或自我從屬的境地。
幾千年來的中醫歷史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凡出色的臨床中醫師,都對中醫理論有深刻的領會或獨特見解,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也是推動中醫發展,保持中醫旺盛生命力的關鍵。因此,要發展中醫,提高臨床療效,首先就要繼承中醫學術,要研究處于現代醫療環境中中醫的優勢與特點,尋求可能的臨床新生長點,這樣才能實現中醫在實踐領域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在達到中、西醫學臨床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如何使這兩種醫學體系實現完美的結合,也必須對中、西兩種醫學及其實踐環節的異同進行研究與分析,這樣才能促進中西醫結合的健康發展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現代醫療已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西醫經典理論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已暴露出其弱點,單一治療方法已不能滿足醫療保健事業發展的需要。這是當代醫學發展的趨勢,它預示著中醫醫療方式將可能成為未來醫療保健市場的重要需求熱點。但要使中醫在現代醫療市場中得到較快成長,就需要研究中醫的特點,發揮其優勢。如何合理選擇和把握中醫臨床防治疾病的范圍與發揮治療作用的途徑等,都是中醫醫療發展的重要前提。
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的差異性研究不但可揭示中醫學理論體系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和特點,而且可以提示中醫學的研究方法和側重點,為中醫臨床的定位和更好地發揮中醫治療優勢指明方向。同時,它又是確定中醫研究中哪些領域需要優先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中西醫學理論與實踐環節的差異性研究不但有深遠的學術意義,而且也有其臨床實踐方面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區永欣,男,1939年7月出生,廣東番禺人。廣東省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攻中西醫理論、方法及實踐領域的差異性研究。1985年以來,先后培養碩士生12名,博士生8名,主持衛氣病理生理研究等課題,主編中醫辭典系列書,近5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2項(排名第二),近十年發表論文40篇,論著5部,主編教材3門,赴美國等進行國際學術交流8次。左側刊登的即是區永欣教授近照。
黎敬波,1964年生,云南大理人。醫學博士,副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科研處副處長。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并從事《難經》、中醫文獻專業課教學及內科臨床工作。
區永欣(廣州中醫藥大學510405廣東廣州市三元里機場路)
黎敬波(廣州中醫藥大學510405廣東廣州市三元里機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