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刀松解術治療肋喙韌帶勞損25例
來源:醫學教育網 發布時間:2012-12-31
賀耀平郭勇飛梁偉國
關鍵詞:膝骨性關節病;關節腔沖洗;點穴舒筋法,中西醫結合療法
膝關節骨性關節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以膝關節疼痛、活動不利及膝關節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對該病的治療,以理療、按摩、中草藥外洗及局部封閉為主。筆者自1993年3月~1996年應用關節腔沖洗與點穴舒筋法結合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劉強
關鍵詞:胸廓出口綜合征;肋喙韌帶;小針刀;治療應用
引起胸廓出口綜合征的原因很多,筆者近年來通過臨床實踐,注意到肋喙韌帶勞損亦為其原因之一,自1999年4月~2000年4月,筆者通過應用小針刀松解肋喙韌帶治療25例胸廓出口綜合征患者,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5例皆為門診患者,均符合《骨科疾病診療指南》[1]中胸廓出口征之診斷。男10例,女15例,年齡40~60歲;病程5個月~2年。教師3例,工人7例,干部1例,農民4例,其他職業10例。有撞擊傷病史6例,鎖骨骨折病史4例,頸椎病病史20例。
1.2臨床表現均有患肢脹重、麻木感,抓握欠靈活,按壓喙突內側及鎖骨外部下緣,局部睟脹,向患肢放射,放松后癥狀減輕。其中20例上臂外展、屈曲、外旋時,引起喙突處睟痛,5例手背微腫脹,5例常伴閃電感,15例手掌有發涼感,15例抓握乏力。椎間孔壓縮試驗(-),頭頂叩擊試驗(-),Adson試驗(-)。X線攝片示無頸肋、鎖骨或第一肋畸形。20例有頸椎病病史者曾經頸椎牽引,但癥狀不能緩解。
1.3肋喙韌帶勞損診斷依據(自擬)①有局部外傷史或有長期引起喙突部位損傷勞作史;②按壓喙突及鎖骨外部下緣,癥狀加重;③上臂外展、屈曲外旋時,牽拉韌帶,引起喙突處睟痛;④有血管受壓征如腫脹、發涼感。
2治療方法
2.1患者仰臥,患肢放在身側,手心向上,手掌微外旋,暴露喙突,常規消毒,戴手套,敷孔巾。左手拇指找準喙突,固定,右手持針刀,刀口線與上臂縱軸平行,刺入直達喙突骨頂,刀口線轉90°,沿骨面移至喙突內側緣,沿喙突內喙骨面向下切割數刀,左右分離幾下,出針刀。
2.2在鎖骨外部下緣壓痛點定位,針刺刀與鎖骨平行,針刺過皮膚后,小心入針,到第一肋骨面后,沿肋骨表面向外滑動,達病灶后,分離數下,出針。針孔用創可貼貼蓋,視病情4~5日后可重復1次,操作要小心,注意病人反應,切忌刺入胸腔,避免傷及血管神經。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自擬)優:治療后,脹麻、腫脹、發涼感、乏力等癥狀消失,隨訪1月無復發;良:治療后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隨訪1月無復發;可:治療后癥狀減輕,但仍時有復發;差:治療后癥狀無改善。
3.2治療結果25例中,優15例,良8例,可1例,差1例,總有效率96%.治療最少1次,最多2次。
4討論與體會
肋喙韌帶勞損為引起胸廓出口綜合征的原因之一,胸廓出口綜合征亦即臂叢血管神經受壓征,因肋喙韌帶位于喙突與第一肋之間,臂叢血管神經在其下方經過,故其在臂叢血管神經受壓征的意義值得注意[2].由于上臂運動牽拉、外傷、長期勞損等原因,引起肋喙韌帶損傷,長期反復形成疤痕、粘連、痙攣等慢性軟組織病變,結果因痙攣疤痕壓迫臂叢神經而引起上肢麻木;壓迫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引起患肢腫脹;壓迫動脈,上肢供血不足,故患肢感覺發涼;炎癥局部刺激引起上肢睟脹。
小針刀療法在慢性軟組織損傷治療上具有見效快,方法簡單等優點,對慢性軟組織損傷有剝離粘連,疏通阻滯,流暢氣血,刮除疤痕,松解肌肉,解痙止痛作用[2].用小針刀在肋喙韌帶起止點上進行剝離可使緊張、痙攣得以松解,減輕痙攣韌帶對血管神經的壓迫,使麻木、腫脹、發涼感得以消除。針刀對病灶局部血液循環有促進作用,促使局部炎癥消除,解除了炎癥對神經的刺激,使上肢睟脹癥狀減輕,故取得較好療效。
劉強(北流市人民醫院537400廣西北流市清湖路5號)
參考文獻
1,夏仁方,陳安民主編。骨科疾病治療指南。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65.
2,瞿東濱,李義凱,鐘世鎮。肋喙韌帶的解剖學觀察及意義。頸腰痛雜志,1999,20(2):87.
3,朱漢章。小針刀療法。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2.84,266.
療效,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02例,男43例,女59例;年齡52~75歲;左側35例,右側30例,雙側37例,共139個膝關節;病程3個月以上25例,6個月以上46例,1年以上20例,2年以上11例;所有139個膝關節均有疼痛,其中休息痛101個關節,膝關節積液67個關節,關節活動不利96個關節,關節屈曲畸52個關節。所有病例X線片均顯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關節間隙狹窄及關節軟骨下骨質硬化。合并脛骨髁變尖72例,髕骨上下極變尖65例,關節軟骨下骨質囊性變23例。病因:繼發側副韌帶損傷者6例,膝內翻畸形者2例,其余均無明顯誘發因素。全部病例均符合《膝關節外科》[1]中膝骨性關節病的診斷標準。
2治療方法
2.1關節腔沖洗病人仰臥或坐位,穿刺按《膝關節外科》[1]中膝關節穿刺常規進行。穿刺成功后,用50ml注射器先抽出關節液送生化檢查,再抽取無菌生理鹽水對膝關節進行反復沖洗,每次向關節腔內注入約50~100ml生理鹽水,充分充盈后擠壓、活動膝關節,接著把注入生理鹽水抽出,反復3~4次,直至排出清亮無任何碎屑為止。沖洗結束后,加壓膝關節,擠出殘留在關節腔內的沖洗液,用繃帶加壓包扎。術后一般無需任何處理,若病人主訴穿刺針口疼痛劇烈,可給芬必得2片,1日2次口服(無胃病者)。每次沖洗間隔時間不少于3周。
2.2點穴舒筋關節腔沖洗后的第3天開始進行膝關節的點穴舒筋治療。
上病下取,通經活絡:患者仰臥,醫者雙拇指指腹分別點按太沖、三陰交、絕骨、陰陵泉,由輕揉到重按,以患者自覺睟脹、麻木為度,使局部經絡疏通,氣血流暢,筋肉弛緩。
下病上取,定痛舒筋:用雙拇指點按五里穴(相當于腹股溝韌帶下二橫指)lmin,用力宜由輕至重,以患者自覺麻脹為度。
束疾解除,直取宗筋之會:令患者屈膝,用拇指按壓氣沖(相當于股動脈部位),由輕至重至股下部皮膚顏色改變,逐令其伸膝,突放氣沖之指。
活血化瘀,分筋理絡:以掌代刀,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叩打股四頭肌。整套手法每天1次,每5次為1療程,隔3天后再進行下1個療程。
3治療結果
本組139個膝關節,經1次關節腔沖洗為116個關節,2次沖洗為20個關節,3次沖洗為3個關節;點穴舒筋治療治療,1療程為96個關節,2個療程為35個關節,3個療程為8個關節。按徐文漢等[2]療效評定標準。優:治療后1年內無明顯復發關節疼痛,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良:1年內有輕度復發關節疼痛,經一般止痛藥物服用后可維持正常生活及工作。可:經沖洗治療后半年內關節疼痛、腫脹明顯緩解,關節
賀耀平,郭勇飛,梁偉國:關節腔沖洗和點穴舒筋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病102例活動度改善。差:毫無緩解或加重。本組102例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均經半年以上隨訪,隨訪時間最短半年,最長5年3個月,平均2年6個月。結果:優73例,良16例,可11例,差2例。
4討論與體會
膝骨性關節病不僅是關節軟骨的疾病,它是一種累及骨、滑膜及關節周圍支持結構的疾病。軟骨和骨的破壞,結果在關節中增加了碎片的數量,這些碎片被滑膜中的吞噬細胞清除,導致滑膜增生和肥大。關節軟骨退變以及滑膜增生,慢性炎癥是引起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膝關節這種非特異性炎癥發生時,軟骨表面細胞的基質帶有負電荷。而滑膜的釋放物對負電荷有很強的親和力,這些釋放物與負電荷結合形成活性化物質,成為游離體,隨著關節軟骨退變的加劇,相繼引起的滑膜炎性反應以及更多的破損軟骨碎屑脫落,這種惡性循環造成疼痛癥狀不斷加重[3].
骨關節病之所以發生,祖國醫學認為一方面由于慢性勞損,久行傷骨以及年老腎衰引起。《素問。宣明五氣篇》:“久行傷筋,久立傷骨。”張介賓《類經》:“七八肝氣衰退,故筋不能動,腎氣衰,故形體疲極”。另一方面由于氣血為病邪閉阻而引起。當人體經絡遭受風寒濕邪侵襲后,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而致筋骨、肌肉、關節處的疼痛、睟楚、重著、麻木或關節腫脹,屈伸不利。若外邪纏綿,日久不愈,影響氣血的運行,則致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因之成痿弱不能步履。
本組病例用關節腔沖洗治療,沖洗液是0.9%的生理鹽水,其中鈉離子(Na+)與軟骨表面負電荷中和,使其失去與釋放物的親和力并由關節內沖洗出去,目的是旨在中止這種惡性循環,消除這些引起癥狀的“致痛因子”,達到緩解癥狀、延遲病變進展的目的。術后大量的并保持一定壓力的生理鹽水灌洗關節腔,不但清除了壞死組織碎屑、炎癥介質,同時,調整了關節液的滲透壓、酸堿度和補充了電解質,改善了關節腔內環境,使滑膜炎癥迅速消退,正常的滑液分泌得以恢復[4].
祖國傳統醫學在治療上,歷代醫家都推崇“治痿獨取陽明”為痿病的治療大法。“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素問。痿論》。而《靈樞。雜病篇》有“痿厥,為四末束,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之說。本手法亦以取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為主。
賀耀平(廣西壯族自治區骨傷醫院530012南寧市新民路32號)
郭勇飛(梧州市工人醫院543001)
梁偉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骨傷醫院530012)
參考文獻
1,毛賓堯,張學義,樂興祥。膝關節外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351~354,38~39.
2,徐文漢,孫成榆,馮炳坤。灌洗療法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病。中國骨傷,1998,11(3):26~27.
3,張如明。退變性膝骨關節病病因的實驗觀察和臨床治療的初步報告。中華骨科雜志,1994,14(10):612.
4,陸莊樵,譚乾,宋立堅,等。關節鏡沖洗液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中華骨科雜志,1990,10(4):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