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復習資料六
來源:發布時間:2009-11-12
1.教學方法的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教學方法的意義
(3)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
啟發式和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講授法,其中包括講述、講解、講讀、學校講演等方式;②談話法;③討論法;④讀書指導法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演示法;②參觀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①練習法;②實驗法;③實習作業法;④實踐活動法。
(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
3.教學方法的改革
(1)“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教學法
(2)“導學式”教學法
(3)快樂教學法
(4)合作教學法
(5)掌握學習教學法
(6)綱要、信號、圖表式教學法
4.學生的學習方式
(1)學習方式的概念
(2)接受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3)接受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比較
5.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1)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①教學任務;②教學內容;③學生年齡特征。
(2)教學方法運用的綜合性、靈活性、創造性
6. 教學手段及其現代化
(1)教學手段的概念
(2)教學手段的演變階段
口耳相傳;文字教材;直觀教具;電教工具;電子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學。
(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趨勢
①教學媒體日益自動化、微型化;②新的教學媒體不斷涌現;③教學手段運用的多媒體化、綜合化和網絡化;④現代化教學的服務目標多樣化。
(4)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
①教材建設的突破;②教學組織形式的突破;③師生關系的突破;④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⑤擴大了教學規模。
(六)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或課堂教學)
(1)班級授課制的概念
(2)班級授課制的意義及存在問題
2.課的類型和結構
(1)課的類型
指按課的任務將課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大致分單一課和綜合課兩大類。
(2)課的結構
指課的組成部分的順序和時間分配。綜合課的結構包括:
①組織教學;②復習過度;③講授新教材;④鞏固新教材;⑤布置課外作業。
(3)教學的輔助形式——個別教學、分組教學、現場教學的概念
(4)教學的特殊形式——復式教學的概念
(七)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備課
(1)備課的意義
(2)備課的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校法;②寫好三種計劃,即學年(或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或課題)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2.上課(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
教學目的明確、內容正確、結構合理、方法恰當、語言藝術、板書有序、態度從容自如。
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1)課外作業的形式
①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②各種口頭作業和口頭答問;③各種書面作業;④各種實際作業。
(2)布置課外作業的要求
①作業內容符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②作業分量適宜,難易適度,形式多樣;③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規定完成時間;④及時批改作業。
4.課外輔導
(1)輔導內容
①給學生解答疑難問題,指導學生做好作業;②為基礎差和因事、因病缺課的學生補課;③給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作個別輔導。④給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⑤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的教育。
(2)輔導要求
①從輔導對象實際出發確定輔導內容和措施;②輔導只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輔導上。
5. 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學業成績檢查與評定的意義
(2)學業成績檢查的方式
①平時考查、包括口頭提問,檢查書面作業和單元測試等;②考試包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和畢業考試。考試的方式有口試、筆試(開卷、閉卷)和實踐考核。
(3)學業成績檢查的基本要求
根據教學目標制定評價標準;編制測驗藍圖。
(4)學業成績評定的方法
①百分制記分法;②等級制記分法(文字等級記分法和數字等級記分法)。
(5)學業成績評定的基本要求
①客觀公正;②向學生指出學習上的優缺點和努力方向。
(八)教學評價
1.教學評價的概念
概括地說,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一定的標準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給以價值上的判斷。
2.教學評價的意義
3.教學評價的原則
客觀性、全面性、指導性、科學性。
4.常用的教學評價
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5.當前我國教學評價的新理念——發展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