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學考核精要:第十二章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12-01
第一節中小學管理改革的理論導向
一、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科學管理
科學管理思潮對教育管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特點:
(1)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強調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量化管理。
(3)以科層管理為組織基礎。
二、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的人際關系管理思想
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際關系研究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滿足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生理需要;第二,安全需要;第三,社會性需要;第四,尊重的需要;第五,自我實現的需要。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勵兩因素論”
第一,保健因素或維持因素。這種因素是維持一個合理的滿意水平所需的,第二,激勵因素。這些因素構成對職工強烈的激勵,能使職工高度滿意于工作。
(三)注重領導方式的研究
三、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理論
這種思想的特點如下:
(1)強調政教合一。
(2)重視知行合一。
(3)講求人倫秩序。
四、融合——當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第二節教育行政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是國家權力機構為了實現特定的目的,根據一定的政策,對教育工作所進行的組織、管理和領導。
一、三種行政管理模式
(一)中央集權制
中央集權制的指導思想是由國家直接干預教育,一切須受國家權力的指導和監督,地方辦學必須尊遵循中央政府的方針、政策。教育行政上的集權制有利于教育政策的統一,有利于統籌全局,規劃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便于調節各地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有利于統一辦教育的標準,保持全國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但教育行政上的集權制極易使教育行政管理缺乏彈性,難于因地制宜地發展教育,也常束縛下級機關辦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二)地方分權制
地方分權制是指導思想與中央集權制相反,即教育事業是地方的事業,教育行政權威主要由各地方政府行使,他們把興辦教育事業看做是地方事務,應由地方政府或地方公共團體獨立自主經營管理。
教育行政上的分權制最大的長處在于,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具有彈性,避免一刀切,可以因地制宜地發展教育事業,使教育適應各地的實際需要。但權力過于分散,會帶來對教育事業的領導與管理上的政令不統一,地方各行其是等問題,中央很難作全國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各地區各學校任其發展,教育質量參差不齊,以致造成教育發展的盲目混亂,教育行政的整體功能難以發揮。
(三)中央與地力共同合作制
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制的指導思想是既發揮中央的指導作用,又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中央和地方合作制可以調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它既能實現中央的指導和監督作用,又能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規范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權限,發揮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各國都在探索之中。
二、世界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大趨勢
(1)中央集權制國家在逐步加強“民主化”,給地方以更多的辦學權限,同時建立各種咨詢、審議機構,鼓勵多方面參與的積極性。
(2)地方分權制國家為了有效地推行國家教育計劃,逐步加強中央的教育行政管理權。既要加強中央對教育行政管理的領導,又要充分發揮地方辦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建立中央辦學與地方辦學,教育部門辦學與業務部門辦學,國家辦學與社會、集體、個人辦學相結合的教育行政體系,這是總的發展趨勢。
(4)政府對學校實行宏觀管理,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
(5)提倡教育行政管理與教育科研相結合。
第三節教育體制改革的基本趨勢
一、多元化辦學體制
辦學主體的多元化,緩解了龐大的教育規模與政府有限的教育投入之間的矛盾,有利于形成不同產權教育實體之間的相互補充,競爭共存,互助互利,共同提高。同時,眾多的學校舉辦者按照各自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追求去辦學,呈現出多樣的辦學模式,適應了社會多樣化的需求,提高了教育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二、以地區統籌為主的分級管理體制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教育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逐步形成了中央統一領導和地方分級管理相結合,分層決策,分級管理的體制,辦學和教育管理的權力逐漸下放。
三、實行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
首先應健全教育行政法規,以法律形式確定教育行政管理的機構與職能,并以法律監督和調節教育行政管理的各個環節,也用法律保持教育工作者的權利,并保證法律具有權威性,規范性和普遍的約束力。
民主集中制是我國教育行政管理的一條重要原則,應充分發揚。
四、多渠道的教育投資體制
在教育經費的多種來源渠道中,國家、社會、個人是教育經費來源的基本保證。
(1)確保國家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2)提高個人教育投資比例。
(3)面向全社會籌集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