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第二部分: 古詩文 李倩男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 白日掩徂輝,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 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今年古典詩歌鑒賞部分的題目與去年相比,除了考綱增加了一道閱讀延伸題之外其他試題沒有顯著的變化,在命題的形式和測試內容方面都保持了相對穩定。單就測試內容而言,題目仍然著重考查對詩句意思的理解,著眼于題目,綜合考察度詩詞內容和表達手法的理解以及賞析這些比較傳統的考察方面。在選文方面,依舊沿襲文章“陌生化”的原則,即選用著名作家的非著名作品,或選用非著名作家的作品,以此保證題目的公平性,通過題目考查學生對于古典詩歌的閱讀鑒賞能力而非詩歌的識記能力和接觸廣度,今年試卷中這首李白的詩歌是《唐詩鑒賞辭典》中也不曾出現的,通過學生對詩歌內容的回憶碎片在《全唐詩》卷一百六十一《古風》部分較為靠后部分找到了對應的原文。 古典詩歌鑒賞部分,向來是同學們認為最困難、最痛苦,也是考綱要求等級最高的部分。每當遇到一個問題,我們只有對其進行了解,才能夠做好全面而充分的準備,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010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的考試內容是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關于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規定、根據北京市實施高中課程改革方案的具體要求制定的,在2010年新課標改革后的考試說明中提到對于古典詩歌鑒賞部分的考察內容包括摘錄如下: (二)古詩文閱讀: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詩歌。 古典詩歌部分 (1)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體察 (2)古典詩歌語言、表達技巧和意境的鑒賞 (3)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與評價 (4)基于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與闡釋 如此看來,以上的考察內容對應到試卷中的題目可以分為詩歌內容、作者情感、表達技巧這三個方面。 眾所周知,詩歌是詩人抒發內心情感、表達個人思想的文學作品,對于中國古典詩歌來講,其中的古代漢語詞匯和語法加之其本身言簡意賅的特點,使得同學們在讀懂詩歌這第一步上就遇到了困難。于是讀懂詩歌,即對于詩歌內容的考察也成為了古典詩歌閱讀鑒賞考察的第一步。 北京卷的考察方式多年以來沿襲選擇題的考察方式,題目中將對于詩歌的解釋設置成為A、B、C、D四個選項,請同學們選擇其中對于詩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這樣的題目設置相對全國其他試卷來講為詩歌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對于這四個選項,同學們在做題時候的普遍感覺是“哪個都對”、“找不到錯誤在哪”,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選項對于詩句解釋的高度正確性。通過對北京卷歷年的選擇題設置來看,即使作為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也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出現了解讀的偏差,一般錯誤的表達在整個選項的長度上所占比例不超過二分之一,以三分之一為多,例如2009年北京卷《西江月 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中選擇題D選項“七、八句寫作者期盼到岳陽樓上聽水下傳來的《霓裳》曲”,其中只有“期盼到岳陽樓下”部分出現了理解錯誤。又如2008年北京卷選擇題的A選項“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中,理解錯誤的僅僅是句首的“是”字,應翻譯為“這”。另外,對于詩歌的解讀不僅包括詩歌中某句的理解,還包含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方面的解讀,換一個角度來講,這也就更加方便同學們在考場緊張的情況下對詩歌進行較為全面的理解。 相對2008和2009年新出現的作者風格的考察,今年高考的題目設置也相應進行了一些變化。因為之前包括2010年各區一、二模等在內的重要考試中均出現了大量對于詩歌、作者風格方面鑒賞的題目,這次考試沒有在這一方面單獨設置題目,而是將其融入到對作者情感及表達的回答當中。也就是說,不管將對于風格的理解和闡釋單獨出題并以不同答題要求進行考察還是將其融入到其他題型中進行綜合考察,都是需要同學們在此方面具有充足的知識積累,并且能夠找到與之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含義、特征的詩句。在這個時候,我們在課上講到并反復要求大家進行背誦的風格題表格和依據全國各省市命題規律“押題”的就顯現出其強大的力量,很多同學在考后激動地通過電話告訴我回想起當時課堂上重點分析李白并且反復囑咐重點時候的情景,并且順利地完成了題目。
對于詩歌中形象的考察,盡管在2009年全國卷一《次石湖書扇韻》考到“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2009年全國卷二《軍城早秋》考到“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但是北京卷自2007年《芣苢》第三題中考到“詩中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之后,08、09年都沒有專門設題進行考察,而是將其融入到詩歌的借景抒情手法分析當中,即作者通過對哪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了怎樣的感情。這不僅考察了學生對于景色、形象的理解,還以此為基礎考察同學們由此體會作者感情的能力。例如2008年北京卷詩歌鑒賞第三題“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征,并作簡要分析”,所給參考答案為:這首詩是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風格,這也就是詩中形象與“借景抒情”手法結的合考察的變體。再如2010年全國卷一《詠素蝶詩》中第二題為“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樣的提問方式都增加了題目的考察內涵,以此理念進行命題的還有2009年福建卷《江行》第二題“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2009年江西卷《喜外弟盧綸見宿》第二題“前人認為全詩動人之處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分析其獨到之處”,2009年重慶卷第二問“‘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等等等等。 談到分值一般為4-5分的詩歌技巧鑒賞,同學們始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疑惑,比如題目中所問到的“表達技巧”、“手法”、“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等等這一系列的名詞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又具有怎樣的關系,當遇到不同說法的時候應該對應使用哪些自己已經具備的知識進行回答……這樣的疑惑伴隨著很多考生走進考場、完成試題、走出考場,其答題結果的準確性也就可想而知,作為除去延伸題以外此部分分值最大的題目,這樣情況下寫出的答案與滿分的要求距離有多么遙遠。來看2010年安徽卷《歲暮》第九題,“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試想如果同學們根本不知道所謂的表達技巧中包含哪些內容,那么題的答案會讓他們在考場上內心多么的糾結。相反,來過我們課堂的同學們不僅深刻記得那個用數學集合來解釋表現手法與修辭手法包含關系的圖,并且能夠清晰地一一列數各自包含的內容、當出現5分這樣的罕見分值設置時應該加入哪些答題語言,那么對于這道題的回答就得心應手了。 對于這一類型的題目來講,通過對2000-2009年全國各省市題目的統計來看,只要出現古典詩歌鑒賞的題目,其中就一定會出現一道關于手法鑒賞的題目,那么在概念上為同學們解釋清楚就成為首要任務。從考試中涉及到的問法來看,我們可以將“表達技巧”、“手法”、“寫作手法”等說法統一視為“手法題”,從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間接抒情)、表現手法(描寫、襯托)、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夸張、典故等)三個方面為學生進行解釋,這樣就能夠便于同學們在概念清晰的基礎上應對題目的要求。例如2010年湖北卷中第二題問“此詞多處采用了對比襯托的藝術表現方法,請舉出兩例并結合作品賞析”即是表現手法中的反面襯托,2010年廣東卷中問“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同樣是表現手法中的反面襯托,其中虛實襯托這一個方面,與其如出一轍的還有2009年安徽卷“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參考答案中提到“對比的表現手法;上闕眾人的繁忙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回答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回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由此可見,同學們不僅需要了解不同提問方式對應的回答內容,還需要區分不同手法之間的區別。 |
高校招生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高校招生考試語文(陜西卷)word版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高校招生考試語文(福建卷)word版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留學預科 [查看簡章] |
·北工大中加學院英國大學留學預科 [查看簡章] |
·北京大學韓國留學班2010年火熱報名 [查看簡章] |
·中國政法大學美國留學3+2本碩連讀 [查看簡章]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內國外雙學歷 [查看簡章] |
·中央財經大學HND3+1留學可認證 [查看簡章] |
留學預科咨詢電話:010-51294614 51299614 |
·人民大學澳大利亞 2+2 本碩連讀項目 [查看簡章] |
·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3+2本碩 [查看簡章] |
·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HND3+1項目 [查看簡章] |
·北工大中加工商酒店管理2+2留學項目 [查看簡章] |
·清華大學留學通2010英美澳加預科招生 [查看簡章] |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2+2留學 [查看簡章] |
中外合作咨詢電話:010-51294614 51299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