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醫護理:發熱的中醫辨證施護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8-26
發熱是指體溫調節中樞不穩定,由于外感寒邪,或機體抵抗力低下,或六淫之邪侵入,而在臨床上表現出一種癥狀。中醫或中西醫結合的辨證施護如下:
1、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尤其是體溫的變化,必要時應定時測量體溫,有變化時隨時測量。
2、注意觀察發熱的時間、性質并及時記錄,向醫生報告。
3、觀察病人的舌苔、脈象變化,防止發生驚厥、出血和虛脫。
4、高熱病人需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以清淡素菜為宜,并鼓勵病人多進食、多飲水,以增加抗病能力。
5、發熱病人忌食油炸、肥甘厚味。長期低熱病人需給予補充大量液體和充足的營養,以補充病人體內物質的消耗。
6、寒證發熱宜進熱食,忌生冷、瓜果;熱證可進清淡飲食和瓜果類。
7、內傷型發熱屬虛證,按虛證護理,同時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以補陰液為主,應觀察出汗部位、出汗的時間及氣味,及時報告醫生,以配合治療。
8、風寒型發熱針刺大椎、合谷、風池,瀉法,針與灸并用。風熱型發熱針刺大椎、合谷、風池、少商,瀉法,不用灸法。
9、做好病人思想工作,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配合治療。
10、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時通風換氣,應注意病人勿受涼。囑病人保持衛生,勤換內衣,使皮膚毛竅松弛,有利于散熱。
11、加強口腔護理,預防舌炎及口腔潰瘍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