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醫醫師:構成脈象的五要素,中醫的五輪學說
來源:互聯網絡發布時間:2010-09-30
構成脈象的五要素
(一)脈位:脈位是指脈動部位的淺深。當外邪侵入機體時,邪在肌表,脈較浮;外邪深入于里時,脈較沉;內傷雜病脈位多不浮。
(二)脈率:脈率是指脈搏頻率的快慢。脈率的快慢與病性、情緒、運動、飲酒、睡眠等因素有關,發熱脈數,陽虛脈遲,情緒激動、運動、飲酒可致脈率加快,睡眠則使脈率減慢。
(三)脈形:脈形是指脈動的軸向長短,徑向的粗細等形態。脈形主要與血管的充盈度、脈搏搏動的幅度及緊張度等因素有關。
(四)脈勢:脈勢是指脈脈搏應指的強弱、流暢等趨勢,與心臟收縮力和外周阻力有關,同時也與全身氣血盛衰有關。
(五)脈律:脈律是指脈動周期間隔時間的規律性。在常見脈象中脈律不規則的脈有結、代、促、澀、散等。
中醫的五輪學說
之所以謂之為“輪”,是取其形圓如車輪,能靈活運動之意。目為肝之竅,心之使,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在《靈樞。大惑論》中又將眼的不同部位分屬于五臟,后世據此發展形成了五輪學說,進一步明確了目與臟腑的關系:內眥及外眥的血絡屬“心”,稱為“血輪”,因為心主血,血之精為絡;黑珠屬肝,稱為“風輪”,因肝屬風主筋,筋之精為黑睛;瞳人屬水,稱為“水輪”,因為腎屬水,主骨生髓,骨之精為瞳人;白睛屬肺,稱為“氣輪”,因為肺主氣,氣之精為白睛;眼胞屬脾,稱為“肉輪”,因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為約束(眼瞼)。因此,觀察目部不同部位的形色變化,可以診察臟腑的病變,對眼科和內科疾病的診斷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