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學院目前的結構,大概主要有幾個特征,這幾乎是所有的商學院都有共同的特征:
第一個特征就是他們都是區域性集中的,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他們位于不只一個地點進行辦學,我想說的是,很少幾個商學院真正會宣稱他們超越了某個特定的區域,可能你有一個EMBA在其他的地方,或者其他專業在其他的地方,但是無法宣稱你是真正意義上的跨區域辦學,目前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多中心的世界,如果你從任何一個單中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你的理解就是我們可能處在一個比較狹窄的范疇內,對于斯坦福來說,作為之前商學院的標簽,在硅谷附近,事實證明,如果你對硅谷有很好的了解,你對世界的態勢了解僅僅是冰山一角。包括倫敦也只是全球金融態勢的冰山一角,如果你在上海的商學院,可能也是同樣的,如果你僅僅了解上海的話并不意味著你了解全世界。
第二個特征是,各個大學,也就是商學院與他們的大學脫節,很多歐洲的商學院甚至都沒有相關大學,如果你看看哈佛大學的商學院,包括我們歐洲的洛桑管理學院,其實這些商學院并沒有相關大學,類似杜克這樣的校園要比主校園更往南,我們可能認為各個大學是貿易、交易的學校,其實大學更多是共同主義的“擁躉”(編者注:“擁躉”來源于粵語,指的是堅定的支持者和擁護者,是英語"fans"的意譯),大多數的學校更多關注的是日間的MBA的教育,他們對全日制的MBA進行排名,而排除了其他的一些相關的課程,但IMD很有創意,他們選擇了一個不同的策略。
第三個特征就是基于學科的,可能有金融類的學科,包括其他的非金融類的學科等等,基于學科的結構。其實,在我談到之前的四個趨勢之前有些商學院的運作模式是不錯的,但如果這幾個趨勢結合起來,我想提出的建議是,這次金融危機可能會使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在二十年前已經消失的世界進行重新結構的設定,哪我們目前在重塑這個危機后的世界,它的結構設定必須有不同的方式來進行,而且要加速進行,如果無法趕得上這個速度的話,可能我們會從全球的經濟體中份額越來越少,對于如今的商學院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呢?并不是說你們要直接采取右手邊的特征,但是至少要考慮限制左手的因素影響。我想說的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創造一個真正意義上全球化的商學院,不管是形式還是心態,對于心態來說,其實創造一些師資力量,如果你的師資力量可以從全球的角度理解問題,而不僅僅是局限于某一個區域,成為井底之蛙,因為你如果無法創造一個有全球視野的師資力量的話,或者沒有一個跨區域教學的師資的話,無法為我們的學生做好準備,讓他們應對未來。其次,我們必須能夠進行跨大學的互聯,因為要想解決目前模式的問題,必須對不同的學校進行整合,包括政策的學校,包括工科類的學校,包括商學院與法學院與醫學院、理學院之間的互動,因此將會是不同類型學校的整合和合作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因為我討論的問題都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包括全球問題和公共衛生方面的挑戰,這些問題在形態方面都是多層次的。第三點,我們必須要有一整套不同課程的提供,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把他們培養成未來的領導者,如果沒有這樣的愿景就無法實時的對經濟進行重塑,金融危機之所以出現,他們可能并不了解到底之前是如何成為領導的,所以在危機之后他們要考慮重新返回校園了,另外我們要了解一下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必須能夠很好的采取領導力的態勢,而不是追隨者的態勢。如果你相信我剛才所說的,那么富卡商學院在目前的世界結構中其實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修正目前不合理的結構,對于大多數來說,你們對于結構的重塑也是很緊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