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40年代的文學 第十四章 文協與《講話》 文協的成立與抗戰文藝 一、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成立時間地點:1938年3月27日漢口 宗旨:聯合全國文藝家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完成中國民族自由解放,建設中國民族革命的文藝。 意義:30年代各文藝運動在愛國主義旗幟下組成的統一戰線。 簡稱:文協 二、依據政治區域的差異,文學創作形成的不同地域板塊: 國統區:重慶、桂林等大中城市 延安地區:抗日根據地 淪陷區:日偽占領下的臺灣、東北、華北 孤島:上海淪陷后被包圍的外國租界社區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 抗戰文藝的總主題:愛國主義 第二節 《講話》與文藝方向 一、延安文藝座談會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后,大批文藝工作者聚集延安,形成各種文藝思想的交鋒。為交流統一思想,更好地完成整風運動,中央于1942年5月2日、16日、23日召開文藝界座談會,史稱“延安文藝座談會”。 二、《講話》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發言(“引言”與“結論”部分)史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簡稱《講話》) 《講話》整理后于1943年10月19日公開發表在《解放日報》;1951年修正后收入《毛澤東選集》。 《講話》對此后20世紀中國文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節 文藝理論問題的爭論 全面抗戰爆發后的文藝界針對三個問題展開過論爭: 一、文藝與抗戰的關系問題 延安抗日根據地 二、文藝的民族形式問題 國統區 三、主觀論與現實主義問題 國統區、胡風 第十五章 詩歌、報告文學與戲劇 詩歌與報告文學 一、詩歌創作總勢態: 抗戰基本主題下形成的總特征: 鼓動性、戰斗性 流派走向:抗戰形勢下出現詩人新組合 二、七月詩派: 以詩人兼理論家胡風為中心、以《七月》等雜志為基本陣地形成的詩人群體。 代表詩人:艾青、田間 艾青 創作歷程 30年代中步入詩壇,代表詩集《大堰河》1936 1935年后進入成熟、噴發期 成就 富有時代特征的題材與主題 深沉的北方組詩:北方、受難的家園與土地 熱烈的太陽組詩:太陽/火把、光明與理想 散文化形式與內在情感的節奏 高度象征的詩歌意象 田間——時代的鼓手 文學經歷 30th初開始創作,左聯成員,中國詩歌會成員。 37年后加入抗日救亡運動 詩歌特色:質樸、真誠 語句:短促、質樸 情感:強烈、質樸 三、報告文學與丘東平的寫作 中國最早的報告文學(20th) :瞿秋白《餓鄉紀程》《赤都心史》 30th 最早的報告文學:柔石《一個偉大的印象》 抗戰形勢下:大量出現 丘東平報告文學創作特點: 愛國主義激情 鮮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節 抗戰中的戲劇藝術 抗戰中的戲劇藝術不同于一般時期:戲劇家往往奔赴前線,親自參加戰斗,同時以戲劇方式宣傳抗日。 一、田漢 前期多浪漫愛情戲、藝人悲情戲。代表作包括: 《獲虎之夜》 《咖啡店之一夜》 《名優之死》 成熟期:30年之后不僅創作風調慷慨悲壯,而且組織大量前線戲劇演出。代表作如下: 《回春之曲》(1935) 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 話劇《秋聲賦》《黃金時代》(1940) 電影劇本《憶江南》《麗人行》(1946) 二、夏衍 30th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40th 代表作《法西斯細菌》 三、其他 40年代后活躍的戲劇作家還有李健吾、陳荃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自考“中國現代史”講義(12) |
|
閱讀下一篇:自考“中國現代史”講義(14)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