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考申論面試熱點之公車改革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0-29 09:12:3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社會問題的背景】
(1)2010年3月底,總理總理在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在嚴格規范公務用車配備使用同時,要加快推進公務用車配備使用制度改革。
(2)廣東公車改革第一個“吃螃蟹”的是東莞市沙田鎮。該鎮從1993年起取消領導干部的公務用車,改發交通補貼。
在2003年開始的大規模車改中,東莞仍領跑在前。2004年年底,東莞完成了市直黨政機關車改;2005年10月前,鎮街車改完成。
車改后,東莞公務員交通支出節約了一大筆。最早車改的沙田鎮,車改前該鎮機關每年交通費用為84萬元,車改后為38萬元。全市各個鎮區車改前3年平均每年公務員交通費為11759.64萬元,車改后每年公務交通費用測算為8875.97萬元,節省了近3000萬元。
在東莞公務用車的改革中,最引人關注的第一件事便是車改后公務員個人的交通補貼標準。在天涯等論壇上當時火熱的帖子是《天!東莞車改科員有1000元補貼》。東莞市一局級機關公務員蔡先生告訴記者,“老百姓意見那么大,不可能不顧及的”。后來車改方案正式出臺,科員的車補為800元。對于大多數公務員來說,這個補貼標準還算滿意,“車補基本上能滿足需要了”。
(3)“三水區自2004年6月啟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先后對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進行了車改。”佛山三水區政府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三水區的公車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拍賣,當時開創了廣東車改先河。
“車改前做了近一年的調研!”這位負責人介紹說,調研后得出結論:“不如把公車拍賣,這樣車改就一步到位了。”
2004年7月4日,佛山市三水區公車首場拍賣會如期舉行,首批79輛拍賣公車共吸引了1312名競拍人參與競拍。“公車拍賣,那是從沒見過的新鮮事。”參加過公車拍賣的私企業主黃先生回憶說,當時他看中的一輛豐田起拍價為7.2萬元,最終以16萬元成交,他因出價少沒得到“心頭好”。三水區分五批拍賣公車367輛,成交總價3738.26萬元。
車改后,三水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支出分別每年至少降低700多萬元和60多萬元,節約率在30%以上。“車改后,沒公車不下鄉的情況改變了。”三水區農業局一負責人介紹說。
(4)2001年起,廣州在5家單位試行公車改革,其中4家為市屬國企,天河區21個街道辦事處是唯一試點的政府機關單位。記者調查發現天河區的街道車改近10年,就連至今偶爾還會發牢騷的個別街道領導同志也承認車改不但省了錢也沒有誤事;而由于街道再無公車,被廣大市民詬病的公車私用、超標配車等中國公務車的傳統痼疾基本上不治而愈。
(5)公車沒了,出外辦公是否不方便,而且交通費還得自掏腰包,公務員們會不會為省錢干脆直接“省事”偷懶呢?記者詢問目前仍在職或剛離職的9位街道正職及中層干部,都得到了正面的答復,“沒聽說過誰為省錢而偷懶不干活的”。
珠江新城一街道科級干部A向記者直言,“沒車確實不好開展工作”。他說,以該街道辦事處為例,副科以上超過九成的公務員都買了車,尤其是近年來車價一直在下降,“公務員的收入穩定,福利也好,買部經濟型車還是沒問題”。
(6)2004年8月,廣州市監察局在答復一位政協委員的提案時提到天河區車改后預計每年可節約158萬元。先后在街道做主任、書記近6年的B認為自己沒沾車補的光,他拿最高檔2800元/月的車補,除了送送孩子上學,偶爾周末家庭旅游,絕大部分里程都是公務。“新車只保養,每月還能剩個三四百塊;但是里程數過了10萬公里,修車次數多了,每月有時還得倒貼點錢”;“更何況買新車是自己家拿了20多萬,車輛折舊都自掏腰包”。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