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考社會熱點:“差生測智商”凸顯教育的異化
來源:新華網發布時間:2011-10-3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據報道,無錫一些中小學教師因為學生學習成績差,便要求家長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智商測試”,如果測出孩子智商低,老師就可以向上面打申請,這樣的孩子的成績就可以不計入班級成績和考核,自己的“績效考核”也就不受影響了。而“有的家長竟然希望醫生給自己孩子的智商打出低分。表示如果孩子智商低,那么即使成績差也不會影響到老師的業績。”(10月30日《揚子晚報》)
學生的成績不好,老師首先想到的不是因人施教,不是和家長一起努力幫助孩子成長,而是考慮如何撇清自己的責任,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教育異化到了何種程度。中小學教育本是孩子建立人生自信心的關鍵時期,最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和鼓勵。如今,卻因為要不影響老師的“業績”,無端貼上“低智商”標簽,很可能埋下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當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讓孩子成長為人格完善、身體健康、具備一定知識水平的合格公民,而是成為考量老師“業績”的一個工具,讓人情何以堪?
有學者指出,教師有三種境界:一是把教師作為職業,這種類型的教師,把職業視為付出勞動、交換薪酬、養家糊口的謀生之所。既然是謀生之所,便少不了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二是把教師作為事業,這種類型的教師,把職業視為實現個人價值的舞臺,他們渴望來自他人尤其是學生的肯定,工作往往會成為他們生活的核心,關系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成就感;三是把教師作為志業,這種類型的教師,把職業視為宗教,視為意義之旨歸,職業與生命融為一體。對于教師職業的深刻理解和執著信念,使他們通過學生的卓越發展,讓自己的生命得以豐富和擴充。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