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試題(十五)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0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0、前幾年廣東、廣西等國內城市出現強降雨導致主城區被淹后,很多人提及了另一個城市青島,盡管也是雨水頻襲,卻幾乎沒有內澇。而它的地下排水系統,是100多年前德國人占領青島時修建的,共鋪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總長度約為80公里。
青島的德建排水管道從橫斷面來看,高約80厘米,上半部分呈半圓形,直徑較大,簡單地以水泥抹面,能在水量比較大的時候確保過水面積。下半部分呈“V”字形,約1/2高度的部分貼了白色瓷瓦,確保了污水在流量比較小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比較高的流速,光滑的瓷瓦能確保污物垃圾不會被毛刺掛住,減少了堵塞冒溢的可能。上大下小的蛋形結構,還可以讓管道擁有盡可能大的承壓能力。
德國人從1899年開始在青島鋪設的地下管網,至1905年青島市歐人居住區排水管道鋪設已具規模,并最早實現雨污分流。排水管道中的雨水斗帶有反水閥,這樣一來雨水沖刷的臟物只能進入雨水斗,而不會進入管道,因此不會造成管道堵塞——管道堵塞越少,排水井冒溢就越少——臟物也便于清理。德式管網不僅設計細致,管材質量也好。雨、污水井蓋不僅有符號表明,還有大小之分。直到今天,黑色的管道井蓋依然锃亮,沒一點銹跡。
而地處章、貢兩江交匯之處的贛州在轄區內降水近百毫米時,市區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
這是因為贛州有一套先進而科學的城市排水系統。而這一套先進的城市排水系統卻是建造于幾百年之前的北宋人劉彝之手。贛州的這套排水系統沿用古名叫“福壽溝”,全長12.6公里,直到今天,福壽溝仍承載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
福壽溝呈磚拱結構,溝頂分布著銅錢狀的排水孔。據測量,現存排水孔最大處寬1米、深1.6米;最小處寬、深各0.6米,與志書上記載基本一致。福壽溝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逢雨季,江水上漲超過出水口,也會出現江水倒灌入城的情況。于是,劉彝又根據水力學原理,在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后閉之,水患頓息”。同時,還將福壽溝與城內的水塘相連,起到發揮調蓄的作用。水塘增加了城市暴雨時的雨水調節容量,以此減少街道淹沒的面積和時間。
專家評價,以現在集水區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處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應付,也不會發生內澇,“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贊嘆”。
11、曾有學者呼吁政府和公眾應重視排水管網事業,“現在總有人說巴黎模式好,說德國人在青島修的排水系統好,那是因為人家城市設計建設的理念就是百年大計”,“如果說當時我們的經濟條件有限,那么我們現在經濟發達,技術也不落后,我們有必要給百年以后的城市留點什么”。
應對城市內澇,除了運用工程的一只手,還要把生態的一只手加上去。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廣州市規劃院前總規劃師袁奇峰說:“現在的異常天氣越來越多,所以城市的應對方案應該更加高明。”所謂“生態的手”,是目前國際城市的普遍做法,即在城市中融入生態基礎設施,用來應對突變和突發的情況,彈性非常好,原理類似于管理水庫。
以往,農田、綠地有滯水和蓄水的功能,雨水落地后通過土壤的吸收、蒸發或通過地下水進入河流。但隨著城市硬質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大量綠地、濕地、水塘消失了,雨水難以自行排除,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網排走。
而生態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雨水自排的過程。袁奇峰舉例,比如在蓄水池的旁邊配上一個備用的排水站,沒有必要把管子修得很粗,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解決問題,投資比管網改造要少得多。或者是在設計城市景觀的時候,加入這些生態基礎設施的考慮,增加公園等綠地的滯水蓄水功能。
“我們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一整套生態基礎設施的研究及建設,為城市配備一套防災減災的防護體系。”袁奇峰說,相比對排水管網的大修大調,這才是高明的做法。
鑒于此前教訓,廣州已經在生態基礎設施方面有所行動。近日,華南理工大學一位給排水專家透露,廣州將很快出臺《廣州雨水規劃(2008—2020年)》,將“增加綠地,減少雨水徑流”寫入規劃,未來在人行道、廣場等地區要采用透水磚,屋面人工濕地使雨水回用,例如選擇滯洪區、低洼地做蓄水景觀。同時,廣州的排水系統防洪排澇標準也有待完善,并爭取提到五年一遇的標準。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