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時評:從涪江污染事件思考環保困境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0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某種程度上說,污染的梯度蔓延,與發展的梯度是相伴隨的。一個落后欠發達的地區要發展起來,招商引資、開礦設廠,往往意味著做好了接受一定程度污染的準備,而保持自然環境的“原生態”,則基本等同于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的“不發展”狀態。每個地方都有發展的要求,也沒有哪個地方聲稱不保護環境了,現實中,提高環保標準有可能增加經濟成本,企業可能跑到別的地方去,而一張漂亮的經濟增長數據,又直接關系到官員的政績和仕途。這也許是防治環境污染中的一個困境。雖然國家層面屢次發出提醒或警告,但現實效果并不明顯。
從世界范圍看,工業化于西方國家發軔之初,污染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國家,而隨著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環境監管政策愈趨嚴格,其產業便逐漸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這同時意味著污染源的轉移。發達國家向中國、沿海地區向中西部的雙重產業轉移,同時發生在中國,確實對一些地區的環境保護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我國環境保護當然存在體制機制方面的諸多問題,而在更大的時空尺度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張力,不僅是當代中國,也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巨大問題。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