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考申論熱點:“杭州車改”雙刃劍
來源:發布時間:2011-11-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從2009年起,杭州市開始了大規模的公車改革。“杭州車改”在受到輿論肯定的同時,也遭遇了一些質疑。一些市民指出,公車消費本來就有浪費,現在用發放定額車貼的方式,實際上是將一些浪費行為合法化,公權變成了特權,特權又被“贖買”成了私產。“一個正局級公務員的車貼比普通百姓工資還高,怎么說得過去呢?”(《北京晨報》11月7日)
公車改革的呼吁由來已久,各地政府也有所嘗試,但像杭州這般大規模、高級別的“車改”其實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車改是“好事”,之所以引起質疑,無非是杭州采取的“按照級別發車貼”:普通公務員至局級公務員分為300元到2600元9個檔次。
與行政級別掛鉤的車貼,“是不是對享受公車特權的一種贖買?”“是不是給干部變相發放工資外的福利?”如是的質疑表面上看,振振有詞、不無道理。不過,在當前的體制環境下,破除專車待遇而只發2600的車補,相對來說,其實是大大減輕了政府辦公費用的壓力。如果不取消專車,一輛專車從購車、維修、保養、加油乃至專職司機的工資待遇加起來,恐怕兩個“2600元”也打不住。車改之前,大把大把的錢花在暗處,公眾無從知曉、毫無感覺,車改之后,“2600”的車補才讓人覺得很“奢侈”。
事實上,實施車改之后,杭州市政府的公車數量從1200輛縮減到400輛左右,總量減少了三分之二。有關部門對車改前后財務開支進行比較發現,兩年節約公務交通費用總計3442萬元。
而且,杭州車改后發放的車貼直接打入公務員的市民卡上,可用于向服務中心叫車后刷卡付費,還可用于公交車、打的、加油等交通支出,但不能取現,很難變現為個人福利。車補再多不用也只能儲存在卡上,想必也不能退休時帶走。所以說,所謂公車特權被贖買成了“私產”,其實是一種誤讀。另一方面,因為“2600元車貼”畢竟是發放在明處,從而就有了被監督的可能。相對于專車式“無形的暗補”,陽光下的“級別車貼”有其合理存在的空間。最起碼在一段時間內是如此。
一定意義上講,目前我國的公務車改還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既然不能一次到位,在目前的行政環境下,我們就應該應該承認這樣的車改是一種有價值、有限度的管理進步,“2600元的車貼”是一種次優選擇。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