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彈性退休制切莫異變成權力福利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2-01-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全國婦聯、人社部等國家有關部委日前正在調研彈性退休制。相比較此前頗受關注和爭議的“婦女延遲退休”,這一制度據說更具合理性,也更能體現男女平等。(1月15日《揚子晚報》)
誠然,彈性退休制度作為人力資源的調配方式,不但能夠解決男女退休年齡不平等的爭議,同樣也是對勞動者和人才的尊重。讓有心有力者在服務社會的工作上繼續發揮能量、創造價值,是社會的福音;而那些有心無力或者無心無力的人們,在彈性空間內早點退休,也可以把機會讓渡給后來者。更多自由的選擇,或許對于社會而言,能夠獲得多贏的局面。
但是,如此人力資源調配方式,就現實而言,顯然缺少推行的環境土壤。原因有二:一是社會保障尚未足夠完善,退休養老保障尚未成為全民福祉;其二是公權籠罩的職場生態缺乏正常的淘汰和競爭機制,退休彈性制很可能異變成權力的某種福利。而這些問題未能得到解決之前推行彈性退休制,非但不能實現公平,反倒會制造不公;非但不能實現崗位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循環優化,反倒會催生更多占據優勢資源謀私或“占著茅坑不拉屎”的現象。
某種意義上,退休這個概念對于尚未有條件享受“老有所養”等社會福利保障的民眾而言,無疑是個虛無的名詞。在現有的社會保障環境下,對于部分民眾,恐怕只能活到老干到老。且不說那些沒有養老保障的群體,即便是有養老保障,房價、物價、醫療等巨大的生活壓力,恐怕讓人到了退休年齡也不敢輕易停下腳步,因為現有的保障力度和環境,恐怕很難保證他們安享晚年。
當然,這也有例外,那就是權力以及關聯群體。眾所周知,在各種保障上,權力及其關聯群體無疑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可以想象,對于公權及其衍生群體而言,彈性退休制無疑是絕對的利好。因為在現有獨立的保障體系下,彈性退休機制對他們而言,無論進退都游刃有余。如果未能掌握優勢資源,即便早點退休,接下來的生活也有保障;而那些持有優勢資源的人群,在權力食利自肥現象潛規則化的權力生態內,那么何妨多干幾年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由于缺少良性的競爭機制,捧上了“鐵飯碗”就不用擔心晚年是否老有所養,而是如何利用崗位和權力資源獲取更大利益的問題。
也就是說,彈性退休機制對尚未能享受廣泛而完善社會保障的民眾而言,顯然意義不會太大。而之于已經享受保障特權的權力及其衍生群體而言,在缺乏良性淘汰和競爭機制下,很可能異變成權力的福利。彈性退休制度,是對人力資源的優化和調配,也是對勞動者的尊重,如果不能體現這兩點,那么顯然違背了制度設置的初衷。很顯然,在社會保障機制尚未成為全民福祉之前,在權力生態尚未形成常態的淘汰和競爭機制之前,推行彈性退休機制的土壤顯然尚未成熟。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