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點:網絡戲謔文化
來源:華圖網校發布時間:2012-02-2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每隔一段時間,網絡都會造出一位紅人出來,眼下正呈崛起之勢的當數侯總。侯總來自臺灣,是一名廣告人,以推銷商的身份,頻頻出現于內地多家衛視的電視購物廣告中,并用其夸張的表演才能“俘獲”了不少午夜電視觀眾的心,進而被推到網絡娛樂的前臺上來。
現在的侯總不僅有數量眾多的廣告視頻在網絡上被傳播下載,而且有了自稱“獼猴”的粉絲群,他的知名度在網絡上已經超越了他所推銷的鉆石、珠寶和名表的品牌。在新浪開設博客后,更是在短時間內聚集了之前對電視購物廣告漠不關心的網民。
能在泛濫成災的電視購物廣告中“脫穎而出”,并不全依賴侯總個人能量,與之搭檔的主持人和珠寶鑒定師,亦為廣告的可觀賞性作出了一定貢獻,但主角毫無疑問仍然是侯總,他的煞介其事、不屑一顧、捶胸頓足、跳樓吐血的地攤式推銷方法,囊括了電視購物廣告所有的“看點”,而且是完全現場版的“真人秀”,充分滿足了觀眾對戲劇效果的期待心理,大家評價周星馳的表演時常用的一句話也可以用到侯總的身上,“頗具后現代主義精神”。
侯總走紅很大程度上還和觀眾一直以來對電視購物的不滿有關。由于播放時間段偏僻,制作質量低劣,電視臺出于利益目的把關不嚴,導致一批不良商人用低質高價的商品獲取高額利潤,電視購物廣告也一直被輿論稱之為“熒屏垃圾”。侯總的出現,讓網民對于電視購物廣告的反感找到了出泄口,使得網絡戲謔文化又得到了一次充分的展現。
所謂網絡戲謔文化,是網民長期以來在互聯網上養成的一種話語表達方式。不知從何時起,中國互聯網擁有了一種特殊的語境,很多時候,反諷和暗喻比直抒胸臆更有力,嬉笑的態度比嚴肅的發言更接近事情本質。戲謔的效果通常是通過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才得以形成的。廣告中巨大的價格差和侯總近似于聲嘶力竭的推銷,喪失了對目標受眾的吸引力,形成了特殊的喜劇效果。侯總在用反差和對比來贏得消費者獲得利潤,同樣,網民也用反差和對比揭示事實獲取娛樂,兩者之間,無形中形成了互動關系,一場網絡造星和網絡毀人的游戲幾乎在同步進行著。
網絡戲謔文化下誕生的網絡紅人熱度都很難持久,眾多被淡忘的網絡紅人也驗證了網絡戲謔文化的無情和淡漠。對于時時需要新鮮感的網民來說,不斷挖掘和發現新的娛樂對象,才是激發他們參與網絡輿論的動力,驗證他們存在于網絡之上的例證。通過網絡戲謔文化的表面,仍然可以發現人們對真與美潛意識里的向往,順便,戲謔也成了揭掉假與丑的手段和工具。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