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卷七之病發汗吐下以后證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9-26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而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而與著復衣,冬月盛寒而與裸其體。所以然者,陰徽即惡寒,陰弱即發熱,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與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與裸其體。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
太陽病三日,已發其汗,吐下、溫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復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
脈浮數,法當汗而愈,而下之,則身體重,心悸,不可發其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和,即自汗出愈。
凡病苦發汗,若吐,苦下,若亡血,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必愈。
大下后,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夜,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下以后,復發其汗,必振寒,又其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表里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然后下之。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脅下滿。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后必下重,大渴飲水而嘔,柴胡湯不復中與也。食谷者噦。
太陽病,二、三日,終不能臥,但欲起者,心下必結,其脈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結胸;未止者,四、五日復重下之。此挾熱利也。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其脈浮者,必結胸;其脈緊者,必咽痛;其脈弦者,必兩脅拘急;其脈細而數者,頭痛未止;其脈沉而緊者,必欲嘔;其脈沉而滑者,挾熱利;其脈浮而滑者,必下血。
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堅,下利不復止,水漿不肯下,其人必心煩。
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傷寒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堅,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陽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
雖下,其腹滿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為醫下之也。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也。
吐、下、發汗后,其人脈平,而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太陽病,醫發其汗,遂發熱而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煩,面色青黃,膚瞤,如此者,為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