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概述-中醫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10-31
糖尿病屬中醫的“消渴”病范疇。本病在《黃帝內經》中稱為“消癉”。根據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的不同,歷代醫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稱。《內經》的消渴記載,散見于十四篇之中,對其病因病理、臨床表現、治則及預后等都分別作了論述。之后,辨證論治出自于《金匱要略》;證候分類始子《諸病源候論》;體系形成于唐末,為后世醫家研充消渴病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現代運用中醫藥對糖尿病患音進行臨床治療,最早見于1954年。多病例(29例)觀察的首次報道在1977年。此后,本病的中醫治療開始引起中西醫界廣泛注意。特別是進入80年代后,大量的治療病例和臨床總結性資料不斷隔現。根據初步統計,累汁多樣本報道的病例己超過8000例。集40多年的臨床觀察和資料積累,中醫在探索和總結糖尿病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遣方用藥、并發癥的治療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進展。不少研究者還對糖尿病人做了治療前后血糖、尿糖、糖耐量試驗等對照檢查。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不僅臨床療效滿意,而且頗有獨到之處。目前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結含論治,療效多在85%以上。
近年來,一些研究者進一步進行了實驗室研究,如糖尿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客觀指標聯系的研究;老年人及老年人前期糖尿病辨證分型與胰島素釋放曲線關系的探討;有關調整脂質代謝紊亂的研究;單方草藥的研究,以及尋找降糖、降脂的有效方藥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等等。從中探索臨床規律,為中醫更有效地治療本病提供了某些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