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蘇榮扎布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11-03
蘇榮扎布,男,蒙古族,1929年12月出生,內蒙古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1949年5月起從事蒙醫臨床工作,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自治區名蒙醫。
他組織編寫了第一套蒙醫藥高等院校教材,促進了蒙醫藥高等教育的規范化、正規化
他提出“基于陰陽學的現代蒙醫學整體觀理論”新學說,大力推進蒙醫理論現代化
他擅長發揮傳統蒙醫藥優勢辨證論治,屢創新藥,療效卓著
三次見到蘇榮扎布先生,他都身著蒙古族的節日盛裝。高高的蒙古帽子、別在腰間閃閃發亮的銀質蒙古刀以及獨特的蒙古靴子,讓人立即聯想到萬馬奔騰的景象。蘇榮扎布的漢語說得有些生硬,但他用蒙語書寫的十幾部蒙醫學理論著作卻樹起了蒙醫現代化的里程碑。正是這位80歲的老人,時刻不忘使命,向人們宣傳蒙醫藥知識、治病救人,他就像一只雄鷹,俯瞰大地、振翅蒼穹,護佑著草原群眾的健康。
成長:寺廟里走出的蒙醫大夫
1929年12月,蘇榮扎布出生在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幼年的他,也像其他牧民家的孩子一樣,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放牧、玩耍。但是在蘇榮扎布不到7歲的時候,父兄相繼去世,母親禁不住這一連串的打擊,一病不起。1943年4月,受到一種不知名傳染病的襲擊,蘇榮扎布的母親和支撐家業的舅舅相繼去世。
好在當時一位喇嘛醫生收治收養了他,可以說是蒙醫蒙藥使他死里逃生,成為這場瘟疫后的幸存者。從此14歲的蘇榮扎布留在寺廟里開始苦讀醫經藥典。之后的6年里,蘇榮扎布先后拜拉木扎布和巴瓦兩位醫生為師,學習藏文和蒙文,攻讀蒙醫理論和臨床基礎知識。通過鉆研理論及臨床實踐,他傳承并豐富了蒙醫藥學,在心血管、消化系統、婦科等疾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獨特的經驗。
跟師學醫的第5個年頭,蘇榮扎布已經能夠對一些疾病進行診治,然而周圍人都不敢信任一個10多歲小伙子的醫術。盡管大家對他的醫術有質疑,但是蘇榮扎布絲毫沒有受影響,他依然勤懇而執著地跟老師學習。
1949年,20歲的蘇榮扎布已經可以獨立為病人看病。這年,他參加了當時旗衛生行政部門的考試。順利通過考試后,蘇榮扎布留在了察哈爾盟商都鑲黃旗醫院從事臨床醫療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對蒙醫藥事業的重視和扶持,蘇榮扎布也與他熱愛的蒙醫藥事業共同成長。
理論:整體觀學說推進蒙醫理論現代化
蘇榮扎布博覽歷代蒙醫各家學說,并努力地在臨床實踐中豐富和完善蒙醫古老理論體系。他提出以“六基癥”為核心的新學說,歸納升華了蒙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特征——基于陰陽學的現代蒙醫學整體觀理論。這一新學說的提出為現代蒙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蘇榮扎布認為,蒙醫藥理論體系的特點是以陰陽五元學說為指導的整體觀和對六基癥的辨證施治。六基癥理論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歸納為赫依、希拉、巴達干、血、黃水、蟲(細菌、病毒、微生物)等6種,從本質上歸納為寒熱兩種。“人體的赫依、希拉、巴達干是構成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三種能量與物質基礎”,蘇榮扎布說。這三個基本因素是蒙醫理論的基礎,他們在人體基本屬性中屬陽性。血在蒙醫理論中被認為是滋養人體諸元素的物質基礎,因此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屬陰性。
蒙醫理論明確指出,發病本身的內在條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內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因。在正常情況下,三根七素各有特點,自具其能,密切聯系,共同擔負著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保持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保證人體健康的基本因素。
蘇榮扎布認為,三根在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會出現偏盛偏衰等反常狀態,當三根失去平衡時就產生疾病。
基于這些基本理論,蘇榮扎布緊密結合自然與人的關系、五行和三素氣的關系等來解釋人的生理規律和病理規律。他認為,“人體和自然界是對立統一的整體,人體本身就是這一龐大體系的縮影。因而,人體也是對立統一的整體”。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蘇榮扎布對諸多病種進行了進一步的分類和解釋,提煉出了現代蒙醫藥精微與糟粕之分解的新陳代謝理論,并采取辨證治療的方法,在理論和臨床上不斷取得突破。
從事蒙醫臨床研究幾十年來,蘇榮扎布出版了多部總結自己研究成果的著作并發表了許多學術價值極高的文章,如《蒙醫學六基癥及其分類》、《論蒙醫學整體觀》和《赫依、希拉、巴達干之變化規律》、《淺論蒙醫藥形成、發展的特點》、《現代蒙醫藥理論體系的三大基本特征》等,對古老蒙醫理論的現代化進程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臨床:發揮傳統蒙醫優勢辨證論治
古代蒙古族勞動人民以游牧生活為主,狩獵為輔。而蒙古族喜歡吃肉、騎馬、摔跤等生活習慣,也使得蒙醫藥在治療骨傷、風濕疼痛、心血管疾病等蒙古族地區常見疾病方面療效顯著。
蘇榮扎布在行醫60年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在治療“六基癥”之“赫依”癥類疾病和氣血運行不暢精微與糟粕的物質代謝紊亂類疾病方面尤其擅長。如心血管、精神、神經、消化系統疾病等諸多疑難病癥。
在臨床實踐中,蘇榮扎布依據氣血運行中“精微與糟粕”的新陳代謝理論研制出多種新藥,臨床應用均取得滿意療效。如贊丹11味、術沙7味、扎索11味、滿納嘎烏日勒、冠心2號等,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療效獨特,受到廣大患者的信賴和推崇。其中一種治療心臟病效果很好的七味廣棗散,被收錄到《中國藥典》(1985年版)中。
蘇榮扎布獻身蒙醫藥臨床及科研事業60年,開拓與創新孜孜不倦,卻不追名逐利。曾和他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告訴了記者一件令人感動的事。上世紀70年代,一直致力于心腦血管疾病臨床研究的蘇榮扎布,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特效藥配方及治療因精微分解、吸收受阻致高血壓的有效處方。但他卻毫不保留地把這些處方交給了內蒙古醫學院的烏恩教授,“我什么都不要,你們拿去研究吧。”蘇榮扎布就是用這樣一句簡單平實的話來回應眾人。烏恩經過研究,最后終于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種新藥,這就是廣受歡迎的“格根欽”。據了解,“格根欽”對甘油三脂、特別是對膽固醇的降解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
在治療心臟病方面,蘇榮扎布擅長結合傳統蒙醫藥辨證論治,每一位病人每天早、中、晚服用的藥物都會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有所差異。例如,根據七味廣棗散加減而成的心一號是早上服用,具有抑赫依、安神寧心的療效。而在中午則使用由肉豆蔻、沉香、兔心、廣棗、白云香、石膏等組成的心二號,能夠清赫依熱、涼血、安神。晚上服用珍寶丸,具有改善赫依、楚斯的運行、治白脈、安神的作用,其中三十五味沉香散藥味較多,性平而無副作用。據了解,珍寶丸加服三十五味沉香散是蘇榮扎布多年總結的寶貴經驗,目前在蒙醫界得到廣泛認可和推廣。
傳承:編教材帶徒弟毫不保留
蒙醫高等教育始于16世紀。隨著喇嘛黃教的傳布,蒙古族在寺廟里設立“滿巴拉倉”以進行蒙醫藥教育。而把古老的蒙醫學帶入現代高等教育,蘇榮扎布功不可沒。
1957年,年輕的蘇榮扎布參加了內蒙古衛生廳主辦的蒙醫高級培訓班,之后調入內蒙古醫學院籌辦蒙醫學專業并擔任蒙醫學老師。
在內蒙古醫學院教授蒙醫課程期間,蘇榮扎布為蒙醫專業的普通班、本科班、進修班等十多個班級授課。他所開辦的《蒙醫診斷學》、《蒙醫溫病學》、《蒙醫治療原則與方法學》和《蒙醫婦科病學》等課程不僅條理清晰、而且生動深刻,深受學生歡迎。在此期間,蘇榮扎布編寫了蒙醫教育歷史上第一本《蒙醫內科學》教材,這部開創蒙醫學現代高等教育的教材在1980年便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
1984年,在蘇榮扎布的組織領導下,第一套包括25門學科的蒙醫藥高等院校系統、標準化教材終于出版發行。這套蒙醫藥教材結束了蒙醫高等教育教材內容不統一,自編油印的歷史。同時也為蒙醫藥高等教育事業填補了一項空白,對診斷標準的統一化,臨床教育的規范化,人才培養的正規化起到巨大作用。
1978年,哲里木醫學院與內蒙古民族醫學院合并,定名為內蒙古蒙醫學院。1984年,蘇榮扎布來到這里主持學校工作。在他領導學校工作的10年時間里,學校新開設了蒙醫、蒙藥、醫學專業,同時蘇榮扎布還帶領老師積極開展蒙醫、蒙藥、蒙醫史等方面的科學研究。
1988年,在蘇榮扎布的多次倡議和努力下,首個具有民族特點、獨立自立的蒙醫學院正式在內蒙古民族醫學院成立。這一創舉,也為蒙醫教育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直到現在,年屆八旬的蘇榮扎布仍在為蒙醫教育默默奉獻。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蘇榮扎布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學術經驗傳授給弟子。
寶音倉是蘇榮扎布的師承弟子之一,F在每周一、三、五上午,他都會跟隨蘇榮扎布出診,雷打不動。雖然寶音倉已經是主任醫師,但仍然認認真真地跟隨蘇榮扎布抄方子、寫病例,他認為這樣傳統的師帶徒模式讓自己受益匪淺。“非常榮幸能夠跟隨蘇榮扎布老師學習。我在抄方、跟師學習的過程中學到了老師在臨床實踐中的很多獨到經驗。”
除了跟著老師出門診抄方子之外,他每周還會在蘇榮扎布家里上一次課。“每次講課老師都是傾囊相授,從蒙醫的古典理論到整體觀理論,感覺在老師的指點下悟出很多新的東西。”寶音倉說。
蘇榮扎布不止一次地說,“我現在已經 80歲了,快到馬克思那兒去了,所以去之前我要把自己知道的技術、積累的一些東西毫不保留地給傳承下去”。記者從他這句幽默的話語中不僅看到了老一輩蒙醫人對于蒙醫藥事業的熱愛,更看到了他對于傳播蒙醫藥的執著和真誠。
愿望:心系蒙醫藥事業發展
1996年,67歲的蘇榮扎布從內蒙古醫學院退休了。但是,他卻仍然心系蒙醫藥事業的發展。
“解放前,蒙醫一直受到歧視、排斥、扼殺,使蒙醫藥學遭受極大的摧殘,蒙醫被看作原始庸醫、迷信傳播者而被剝奪看病的權利,毫無社會地位。”蘇榮扎布說,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重視民族醫藥的發展,相繼在政策及財政上支持蒙醫藥的發展。“現在蒙醫醫院人員的工資100%列入財政預算”,蘇榮扎布說,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蘇榮扎布說,現在是蒙醫藥發展的最好時期,國家和自治區政府非常重視,蒙醫藥在地方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但是也有人仍然對蒙醫藥持有懷疑態度。“不光是蒙醫,很多民族醫藥乃至中醫都面臨同樣的質疑”,蘇榮扎布說,“他們有人說蒙醫是落后的、不科學的,但是你們去看看歷史,西醫沒有傳入中國之前,牧區人民一直是使用蒙醫藥在治療疾病,效果非常好。”的確,直到現在,蒙醫藥在保護牧區人民健康方面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優勢病種的治療效果十分突出,甚至讓很多西醫的先進儀器設備望塵莫及。
雖然現在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和扶持蒙醫藥事業的發展,蒙醫藥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作為為蒙醫藥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的蘇榮扎布來說,仍有許多擔憂。
“現在很多蒙醫大夫不包藥了,總是開成藥,蒙醫講究辨證治療,根據病情早、中、晚吃的藥都是不一樣的。如果開處方時一概而論那么治療效果肯定大打折扣。”蘇榮扎布一針見血地指出。
作為現代蒙醫學的杰出代表,蘇榮扎布一直不忘發揮表率作用。從醫60年來,他從來都是堅持辨證治療,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開處方,并且按照蒙醫傳統的方法“包藥”。“蒙藥不像中藥,每次可以10克、15克的開,我每次都是開0.2克、0.5克。”蒙藥自古以藥效猛烈著稱,因此,每次在給病人開處方過程中為0.1克、0.5克藥量反復斟酌,是蘇榮扎布臨床工作的常態。
在談話過程中,蘇榮扎布總是反復地對記者說,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醫藥學發展迅猛,“蒙醫也是傳統醫學,要把蒙醫的財富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2007年,蘇榮扎布被評為“內蒙古首屆十大杰出人才”,自治區政府向他頒發了證書及20萬元的獎金。拿到獎金的蘇榮扎布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錢,而是直接把錢捐給了內蒙古醫學院和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學院作為醫療教學科研的基金。
蘇榮扎布為蒙醫藥事業吶喊的聲音從未停頓,即使在國醫大師頒獎典禮上,蘇榮扎布也把“國醫大師”這個榮譽歸結于國家對蒙醫學乃至民族醫學的關心和支持。“我沒有多大成就,但是給我‘國醫大師’這個榮譽可以讓年輕一代有了奮斗的目標。”
今年80歲的蘇榮扎布,從馬背行醫到今天的國醫大師已經整整60年了。由于蘇榮扎布患有糖尿病多年,每次說話時間長便會頭疼缺氧,記者不忍打擾。蘇榮扎布最后對記者說,自己已經老了,希望“年輕一代能把蒙醫的經典著作學好,還要多學學現代的醫療科技,讓這些技術更好地為蒙醫服務。”
蘇榮扎布小傳
1929年,蘇榮扎布出生在錫林郭勒盟鑲黃旗
1943年~1949年,師從拉木扎布和巴瓦大師學習蒙醫藥
1948年~1957年,先后在內蒙古察哈爾盟商都阿都沁醫院、鑲黃旗蒙醫院、明安太卜寺旗醫院從事蒙醫藥臨床醫療工作
1957年~1958年,在內蒙古衛生廳蒙醫藥進修班學習
1958年~1984年,在內蒙古醫學院中蒙醫系從事蒙醫藥教學工作
1984年~1987年,任內蒙古民族醫學院副院長
1987年-1994年,任內蒙古蒙醫學院院長
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 當選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2007年,獲得2006年度內蒙古自治區杰出人才獎
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