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醫張燦玾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11-03

  張燦玾,男,漢族,1928年7月出生,山東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9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

  張燦玾的治學思想:

  基本功的培養和訓練是從醫的重要基礎;

  臨床實踐是體驗中醫理論和建立中醫信念的關鍵;

  集臨床、理論、文獻于一體,是加深掌握中醫學術的需要;

  醫文并重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

  博覽群書、兼容并蓄,是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的源頭活水;

  堅持繼承發揚,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指導方針。

  齊魯之邦,孔孟之鄉,儒家文化浸潤著山東的每一寸土壤。

  濟南市歷下區的一棟住宅樓里有一不足100平方米的普通居室,名曰“琴石書屋”。屋內藏書充棟,奇石林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在撫琴,琴聲錚錚,如高山流水。彈到興高之處,老人和聲吟唱,時而婉轉,時而高亢,時而悲愴,時而悠揚……一曲奏罷,余音繞梁。

  這位渾身透著儒雅之氣、從容而瀟灑的耄耋老人,就是國醫大師張燦玾.

  初度臨東海,醫門育此身

  十三逢亂世,弱冠始行仁

  “我的學歷僅是六年小學加半部論語。”

  張燦玾1928年出生于山東榮成市下回頭村的一個醫學世家,其祖父、父親一生為醫,德高望重,享譽一方。

  1936年春,張燦玾始入小學讀書。1939年冬,讀完了小學四年級,1940年初,日寇鐵蹄踏進榮成,家鄉淪陷,被迫輟學。

  1941年,家鄉解放,抗日民主政府在下回頭村辦起了完小(即高等小學),張燦玾入校繼續學習。他學習勤奮,在兩年多完小學習期間,不僅在學業方面每登榜首,還在課余時間自學了多種樂器演奏,參加學校組織的戲劇演出。這些興趣愛好的培養,為張燦玾日后廣泛涉獵,各科打下了基礎。

  1943年下半年,迫于環境,他結束學校生活,回家跟隨祖父與父親學習中醫。父親教讀《醫學三字經》、《藥性賦》、《瀕湖脈學》及《醫宗金鑒》中臨床各科《心法要訣》等,要求張燦玾熟練背誦。對《黃帝內經》、《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等經典醫籍,亦選出部分重要條文,讓他熟讀,并參閱明、清以來重要醫籍加以理解。當其祖父與父親診病時,張燦玾則認真學習老人診療技術及方法,并負責司藥,對飲片的加工炮制、丸散膏丹的制作、藥材質量的優劣及真偽鑒定的一般知識,均需掌握。此外,張燦玾還對本地所產中草藥之俗名及植物形態等都很熟知,經常介紹給病家自采自用。這些都為張燦玾后來獨立應診和進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后的幾年,由于抗戰的需要,張燦玾參加了村里自辦的劇團,導演了多部大型話劇、歌劇、京劇,頗受村民歡迎。他還當過一年小學教師,參加過青年抗日救國會的各種活動。在此期間,他仍繼續堅持閱讀了《壽世保元》、《萬病回春》、《醫宗必讀》、《石室秘錄》、《醫方集解》、《本草備要》、《陳修園醫書》、《外科正宗》等醫學書籍及文史方面有關著作,學業大進。

  盡管后來張燦玾成為中醫藥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還是說,“我的學歷很低,僅僅只是六年小學加半部論語。”

  侵曉聞雞舞,燈下筆耕勤

  足以扶困厄,猶可療斯民

  “文獻研究離不開臨床經驗,多年行醫經歷為我打下基礎。”

  經過多年學習,張燦玾已掌握了中醫最基本的診療技能。1948年,他開始獨立應診。此后數年,他白天看病,晚上看書,研究中醫經典著作,閱覽歷代醫籍,學習現代醫學,常常深夜才睡,雞鳴即起。

  1949年,張燦玾參加了區醫藥聯合會。1952年春,他奉調參加縣防疫隊,承擔反細菌戰任務,時值俚島區峨石山村麻疹流行,縣防疫隊派張燦玾等兩人前往救治。經調查,全村約百名兒童患麻疹,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針對性治療,患者無一例死亡。

  張燦玾臨證系繼承祖業,不分內、外、婦、兒,皆能應診。他認為中醫治病重在辨證論治,無論內外婦兒,醫理貫通,治病用藥,貴在立法,而法的確立來自辨證,理法方藥得宜,則藥到病除。因此,“中醫大夫最好是全科醫生,各科是一個整體,要用中醫整體觀去辨證。”

  曾有一患者皮膚瘙癢難耐,找皮膚科醫生治療多日不見好轉。張燦玾為其診病時發現該患者不僅皮膚癢,還有口大渴、面紅等癥狀,再結合舌苔脈象,他認為患者應屬陽明氣分之熱,遂依法而治,患者很快就好了。“這就是用內科方法治療皮膚病,中醫注重整體!”

  憑借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張燦玾很快聞名鄉里。但他仍精勤不倦,常常挑燈夜讀。

  張燦玾認為,中醫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成長起來的,包含了人文學在內,體現了“人與天地相應”的哲學思想。同時中醫又是應用科學,理論離不開臨床實踐。臨床醫生在診療中要注意辨證多面化、個性化,要標本兼顧,對待病人要認真、要有同情心。此外,學術可以分派,但醫生不能守派,要根據病情選方,不能拘泥。

  懸壺鄉里,十年臨床,使張燦玾認識到實踐對從醫的重要意義,所以他來到大學以后,也不放棄任何應診的機會,數十年來,他治好了很少病人,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盡管后來我一直致力于中醫文獻研究,但我首先是一名醫生。文獻研究離不開臨床經驗,搞文獻既要懂醫理又要懂文理。多年的行醫經歷為我后來在文獻上的研究打下基礎。”

  壯歲金陵去,歸住黃河濱

  執鞭杏林下,桃李幾度春

  “我給學生制定的習業訓詞是:厚德懷仁,樂群敬業,醫文并茂,理用兼優。”

  1958年,山東省榮成縣衛生局選送張燦玾到山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同年又派其赴南京進入江蘇省中醫學校(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研究班學習。雖然只有1年多的時間,張燦玾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夜以繼日,刻苦學習。他還是古舊書店、舊書攤的常客,曾用節衣縮食省下的錢,買下了《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傷寒論直解》等一批古籍。

  張燦玾后來每談及此事時,常說去南京學習是他醫學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這讓他對中醫學的歷史地位和現行價值的認識更明確,對中醫學四大經典學術價值的理解更深。

  1959年7月,張燦玾回到山東,同年9月,調山東中醫學院(后更名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工作。自此,開始了他人生中的執教生涯。

  自調入山東中醫學院任教以來,張燦玾嘔心瀝血,勤奮工作,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中醫藥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

  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張燦玾總結出了6點治學思想:即基本功的培養和訓練是從醫的重要基礎;臨床實踐是體驗中醫理論和建立中醫信念的關鍵;集臨床、理論、文獻于一體,是加深掌握中醫學術的需要;醫文并重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博覽群書、兼容并蓄,是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的源頭活水;堅持繼承發揚,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指導方針。

  他正是以這種思想去教育影響他的學生。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科技處處長譚奇紋是張燦玾2000年招的博士生。她進入師門后,老師對她的每一步都很關注,給她重新講解“四大經典”,讓她對中醫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新的認識。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讓她記憶最深。有一次,老師為了讓她準確理解《靈樞》中的一句話,查找了漢代以前的所有關于針灸的論述供她參考。“這讓我在之后的工作中養成了一絲不茍的嚴謹作風,使我終生受益。”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的李玉清1995年跟隨張燦玾讀博士。“老師在治學上追求極致,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張燦玾除了教授中醫學之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一次他運用古人印刻知識對一冊古籍善本進行準確斷代后,讓李玉清也開始迷上了傳統文化。“畢業已經10余年了,老師身上孜孜以求的執著精神一直激勵著我。”

  多年來,張燦玾已培養博士生18名、碩士生4名。他們均成為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或骨干。

  架上書萬卷,窗前月一輪

  龍蟲雕作事,樂道不染塵

  “我這輩子離不開書,什么時候不能看書了,就給我準備后事吧。”

  張燦玾在中醫文獻研究方面成績斐然,著有中醫古籍整理、點校、研究等多部著作,并發表論文100余篇,對《針灸甲乙經》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響深遠。

  1964年3月,張燦玾與徐國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針灸甲乙經》。張燦玾北上天津、北京查閱古籍的各種版本及相關資料,并閱讀了大量文史哲有關著作。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整理校釋工作完成。此后,這本《針灸甲乙經校釋》獲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這次整理研究,張燦玾深切體驗到中醫古籍整理即文獻研究對繼承發揚中醫藥學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1983年,張燦玾被衛生部指定為華北山東片古籍整理學術帶頭人,先后承擔和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課題多項,出版了《針灸甲乙經校注》、《素問吳注》、《松峰說疫》、《經穴解》、《石室秘錄》校點等10多部中醫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時,張燦玾對中醫經典醫籍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尤其對《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條文釋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著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黃帝內經文獻研究》一書。

  1994年,張燦玾開始撰寫《中醫古籍文獻學》,每天平均工作10多個小時,歷時3年完成,全書100多萬字,在學術界影響很大,體現了國內外該專業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在撰寫這部書的過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過度勞累而復發胃腸病和頸椎病。

  張燦玾認為,文獻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實踐文化的依據。中醫文獻是中醫學術的載體和寶庫,是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源泉,是中醫學臨床應用的指導,是中醫研究的理論依據與信息資料,是中醫教育的知識之源,是醫史研究的素材。

  研究文獻離不開古漢語知識,張燦玾深厚的古文修養來自于他平時的大量閱讀。他的兒子張增敏說,父親愛書如命,經常買書,而且堅持每天讀書。家里藏書5000余種,有上萬冊,其中醫書3000多種。記者看到,張燦玾家中的客廳被改成了書房,四壁都是堆滿書的書架,臥室床頭枕邊也都是書。

  張燦玾愛書,他上街不是去書店,就是逛舊書攤。上世紀50年代,有一次張燦玾上市集,賣染料商販董某攤上的一集書函吸引了他,經檢視知其系中國學會輯印《周秦諸子校注十種》,遂欲高價購買,攤主本欲用來包顏料,見張燦玾如此識貨,將書相贈,讓張燦玾喜出望外。該書對張燦玾后來進行中醫古籍整理研究,在文字通借的辨認方面提供很大幫助。

  總結張燦玾的一生,從六年小學、半部《論語》到大學終身教授,最終被評為“國醫大師”,歸結到一點,就是基于他的苦學意志、敬業精神,這就是他的經驗所在,也是他之所以能掌握多學科知識和具有多種愛好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這輩子離不開書,什么時候不能看書學習了,你們給我準備后事吧!”這是張燦玾時常給家人說的一句話。

  吟誦詩古韻,琴石亦悟真

  春秋八十載,滄桑歲月新

  “我必須不停頓地努力奮斗,去克服困難,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張燦玾給自己書房起名“琴石書屋”,不難看出他興趣愛好之廣。

  他少年時逢亂世,雖只是“六年小學加半部《論語》”的教育,但他善于鉆研,自學能力極強,寫詩填詞、撫琴弄笙、書法篆刻、吟唱賞石……凡此種種,皆自學而成。用他自己的話說,出于工作和學習的需要,培養和激發了他多種興趣與愛好,一方面對文獻研究幫助很大,另一方面生活更加豐富,盡管清貧,但精神愉悅。同時,這些興趣愛好讓他在工作壓力、病傷困擾下,更善于化解矛盾,克服困難,調節生活,保養形神,以享天年。

  張燦玾從少年習讀《千家詩》到青年研讀《白香詞譜》,從中漸悟詩詞韻律,開始寫詩填詞,以抒情懷。他的作品題材不限,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嘆,也有對中醫事業的赤誠之情。他常與中醫界的前輩們詩詞往來,作品受到同行好評,并被多家“詩集”采用。曾出版《醫余吟草》詩詞集。因其詩詞格律工整,立意高遠,張燦玾還被吸收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不僅會吟詩作詞,張燦玾還會吹拉彈唱。青年時期,他在本村劇團就已學會笙、管、笛、簫、嗩吶、二胡等民樂,還在友人指點下學會了西樂小提琴,晚年又習古琴。他的家中時常飄出悠揚的樂聲。此外,他還寫歌來歌頌岐黃大業,如“杏林習業歌”、“醫圣贊”、“杏林頌歌”、“杏林春”、“醫學經典贊”等,以示其對祖國醫學之熱愛。而張燦玾對國粹京劇也十分熱愛,常常與票友一起唱念交流。

  古人云,字者,文人之門面。張燦玾曾無論備課、臨診或辦公,盡用毛筆,暇時或操管臨仿,或依案讀帖。他的書法自成一家,蒼勁有力,渾然大氣。學習書法之余他研究篆刻,從中學到很多對于文獻研究有參考價值的知識。同時他也操刀治印,自言其志。

  張燦玾喜歡石頭,家中大小奇石百余件。他說,這些石頭極盡大自然之工力,鬼斧神鑿,渾然天成。或似物,或寓意,或出景,或寄情,不一而足。他愛石,意在以石喻人,遣興抒懷也。所撰“石論”一文,尤為愛石者青睞。

  年過八旬的張燦玾自治一印“窮莫墜青云志,老當懷騏驥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回首80多年歷程,他說,“我首先是一個共產黨員,在政治上是黨培養了我,使我懂得了人生的價值;我只有讀過六年小學的文化水平,我必須不停頓地努力奮斗,去克服困難,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我從事的是‘救死扶傷’的職業,這不是一種生財致富之道;公私難以兼顧,忠孝不能兩全。”

  “樂群敬業,醫文并茂,厚德懷仁,繼承發揚……杏林寶庫,永放光芒!”悠悠琴聲中,張燦玾抑揚頓挫吟唱顯得分外高亢(注:文中小標題引自張燦玾詩作《八旬誕辰自詠》。)

  張燦玾小傳

  1928年7月,生于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下回頭村;

  1943年起,隨祖父與父親學醫;

  1948年,獨立應診;

  1955年,創辦榮成縣嶗山區聯合診所,并任所長;

  1958年,被選送至山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及衛生部委托南京中醫學院開辦的教學研究班學習;

  1959年起,在山東中醫學院工作,曾任山東中醫學院院長;

  2006年,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現任山東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二站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第一页 | 亚洲福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日本香蕉电视频 | 在线人成视频福利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