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醫張鏡人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11-03

  張鏡人 男,漢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2 年6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市名中醫。

  他是上海張氏內科第十二代傳人,幼承家學,醫文兼修,18歲懸壺滬上,民國中醫考試一榜成名

  他于新中國建立之初,關閉私人診所,投身中醫工作管理公務,為當代上海中醫醫教研事業“開業奠基”

  他行醫60余年,療效卓然,擅長內科雜病診治,尤于熱病和脾胃病甚有建樹,曾獲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獎

  張鏡人畢生懸壺滬上,是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蒼生大醫。在上海報紙刊登的一篇記敘其事跡的文章說:“老年人知道張鏡人是上海灘名醫張驤云的后裔、治療傷寒的名家;中年人知道張鏡人是中醫界的泰斗、治療疑難病的能手;青年人知道張鏡人是滬上名醫、治療萎縮性胃炎的專家”。這3句話,既褒揚了他的臨床證治效驗,也勾勒出他的學術成果概圖。

  與一起并稱上海中醫“三老”的裘沛然、顏德馨相比,同樣作為中醫臨床家和學術大家,張鏡人顯然還有兩點不同之處值得銘記,一個是他系上海張氏內科的第十二代傳人,為海派鄉土醫學的代表,另一個是他建國后承擔中醫藥工作管理職責,數十年深度介入滬上中醫藥事業的開創與發展歷程,多半生的中醫生涯與上海中醫藥事業相輝映。有香港報紙贊其為滬上中醫第一人,似不為過。

  張氏醫學的一代宗師

  少年時半日習文,半日學醫,深得張氏內科家傳之秘;青年時參加全國中醫考試,一舉成名;中年時系統闡述張氏醫學,詮釋“表”、“透”兩字真諦。

  八十七年前,中醫世家子弟張鏡人算是“含著銀勺”出世的,而且,他命中注定還要被“塞”給一把家族所系的“金鑰匙”——繼承祖業。

  300多年前,他的祖先張君調,棄儒從醫,懸壺濟世,扭轉了這個世居滬上、耕讀傳家的家族的歷史方向。自此,張氏醫學代代相傳,以治療傷寒熱病著稱。在《上海縣志》、《上海續縣志》等地方志書中,記載有張氏一門7代11人以醫而名的事跡,可謂門楣光耀,名重一方。

  因家族中立有長子必繼祖業的規矩,張鏡人童年時便被長輩寄予繼承家族醫學的厚望。他4歲時入家族私塾發蒙,習誦從《三字經》到《四書五經》的傳統經典,也夾雜著《湯頭歌》、《本草經》一類篇目。到12歲,家中開始遍請名醫,安排他半日習文,半日學醫。

  少年的張鏡人偏愛文學,詩詞歌賦,長卷短篇,愛不釋手,也很喜歡揮毫潑墨,行書作畫。而對諸多醫學典籍,則在最初接觸時也感到味同嚼蠟。對此,晚年張鏡人還曾不乏悵然之情地說,我自幼愛寫詩,熱愛舊文學,但家族大,規矩重,我無力反抗。

  張家培養傳人按部就班,頗有章法。張鏡人從少年起即隨長輩抄方,18歲單獨隨父張君益侍診,并開始一試身手。在這一階段,據說他每晚回家,都要接受父親對接診病例的剖析點撥,還要繼續溫習經典名著,加以印證對照。

  1945年,張鏡人獨立應診,醫名漸起。1946年,他以家傳醫師身份參加民國政府舉辦的抗戰勝利后首屆全國中醫考試,在3000余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榮登不足300人的榜單。當時考試主要的項目是論文,題目是《亢則害承乃制論》,他古文醫典爛熟于胸,一看即知語出《內經》,揮筆而就2000余言,條分縷析,議論備至。自此他被視為一代青年才俊,在上海中醫界嶄露頭角。

  深得張氏內科真諦的張鏡人沒有辜負先輩厚望。20世紀60年代初,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臨證經驗,先后撰寫《上海張氏醫學經驗》、《張驤云醫學成就》等文章,系統闡述了張氏治療傷寒熱病的學術觀點。

  外感熱病歷來有傷寒和溫病的爭議,對此,張鏡人主張:二者宜合不宜分,要熔傷寒、溫病于一爐,靈活運用傷寒方和溫病方。他撰文說,“葉天士、吳鞠通分別倡導‘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二家的理論和經驗,也完全是《傷寒論》辨證論治具體運用的發展和補充。……毫無疑問,溫病學說離不開《傷寒論》的理論指導,《傷寒論》得溫病學說的結合,才更豐富和擴大了熱病辨證論治的內容。”

  張氏內科臨證外感熱病,擅用淡豆豉、豆卷、桑葉、牛蒡子之品,尤其是淡豆豉,備受推崇。先輩用之如神,張鏡人解其3昧。他總結指出,要以祛邪為要務,注重“表”與“透”:初則疏風解表發汗,進而清泄里熱為主,透熱轉氣,兼濕者必佐以化濕之品,熱入營血者清營泄熱,進一境,立一法,有規有章,“表”與“透”須貫穿始終。由此,張氏內科淡豆豉一味運用之妙“浮出水面”。

  張鏡人的研究推動了張氏醫學走出家族范圍流傳,在中醫界引起很大反響。有名家賦詩稱贊:兩字(表、透)名言客盡驚。

  滬上中醫的旗幟

  作為上海市中醫工作領導者,他主持成立了上海市中醫學會,首次開設了公費醫療中醫門診部和中醫專科醫院,籌建了上海中醫學院,在全市綜合醫院普遍設立了中醫科室,并為中醫師承教育改革開創了先河。

  為當代上海中醫藥事業“開業奠基”,是張鏡人人生中的又一個華彩樂章。他長期抓中醫工作,為建國后上海市中醫政策的制定、各級中醫機構的建立和建設、中醫人才培養等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4年,張鏡人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陳毅署名委任,擔任市衛生局醫療預防處中醫科副科長。他毅然關閉自己的私人診所,放棄高薪收入,辭退保姆、司機,成為滬上中醫界加入公共醫療機構第一人。此后,他歷任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處副處長、副局長。

  上世紀50年代是上海中醫事業發展的“黃金”年代。他與中醫巨匠陸淵雷、程門雪、章巨膺、丁濟民、張贊臣等主持籌建了上海市中醫學會、上海市衛生工作者協會、上海市首家公費醫療中醫門診部、上海市首家中醫專科醫院市第十一人民醫院、全國首批中醫高等學校上海中醫學院,在全市綜合性醫院普遍設立起中醫科室。從此,滬上中醫走上普及、發展、提高的正常軌道。

  當時,他終日奔忙于各大醫院之間,為各醫院開展中醫業務而操勞。在那幾年里,他門診是看得少了一些,但宣傳中醫藥學的文章卻寫了不少。他還積極組織開設中醫學習班,對各大醫院的中醫師輪換進修培訓。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張鏡人還與有關處室配合,制訂規劃,建立機構,引進了一大批中醫人才。

  在第一批中醫帶徒工作結束后,張鏡人還牽頭修訂了《上海市中醫師帶徒暫行管理辦法》,在固定師徒關系、臨證口授的同時,改變過去“分散帶”的方式,提倡“個別帶,集體教”,要求各區縣設立中醫帶徒班,由帶教老師組成教研組,規定教學計劃和課程,按各人所長,分工上課。這個辦法既發揚了中醫帶徒的優良傳統,又保證了教學質量,為中醫師承教育改革開創了先河。

  1982年退休后,他仍被上海市政府委任為市衛生局顧問,任中央保健委員會保健會診專家,繼續為上海中醫藥事業貢獻才智。

  五勤治學的內科大家

  他重視臨床實踐,治學崇尚“五勤”;他治療內科雜病,強調脾胃學說和活血化瘀法的應用;他不為西醫病名所限,同時主張“借助微觀檢測手段,為我所用”。

  “勤以補拙,謙以代驕,慎以戒言,博以廣知”,是張鏡人的座右銘。“勤”字當頭,一直是被張鏡人視為治學者的本分,他曾總結自己的治學經驗為“五勤”:勤學,勤讀,勤問,勤寫,勤實踐。

  他于工作閑暇常手不釋卷,學習之勤,老而彌篤。他常言,對經典醫著要經常讀、反復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用時即如信手拈來。他讀書功力之深,在他應診講學時大段引用原著原文,就可見一斑。

  至于勤寫,歷年來,他主編、參編了近20部學術專著,如《辭海》中醫部分、《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中醫癥候鑒別診斷學》、《中醫診斷學》以及《中國中醫鑒別》等。同時,他堅持筆耕不輟,每有感悟心得,便及時記錄,盡量整理成文。他先后發表的論文有100余篇。

  最關鍵一點就是勤實踐。他自18歲始行醫,他從未離開臨床,即使擔任公職,也要保證每周幾個半天的出診,“文革”期間,他也尋找機會為干部群眾看病。他在被任命為市衛生局副局長時,向上級提出的請求就是,允許他半天行政辦公,半天門診查房。同事們都知道,在公務繁忙之時,他門診后往往顧不得吃上一頓正式的午餐。

  秉承“五勤”的治學精神,張鏡人在內科雜病臨證,如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遺癥、冠心病、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其顯著特點是重視調理脾胃和活血化瘀治則。

  張鏡人認為,“脾胃強則諸臟強、脾胃弱則諸臟弱”,無論養生或治病都應重視脾胃。診治慢性胃炎,他確立了升降并調、燥濕相適、寒溫同用的治療原則,并提出辨病分階段,論治有“十法”。“十法”即清熱和胃、疏肝和胃、益氣養胃、養陰益胃、清化瘀熱、調氣活血、寒溫相配、升降并調、化濕和中、消導悅胃。

  對脾胃病之外疾病的診治也有體現,如對慢性腎炎,一般都比較強調治腎,而他在論治此病時兼重脾腎,尤其重視對脾胃的調治,強調健脾以補土、益腎以壯水,二者不可偏廢。在論治高脂血癥、肥胖等疾病時,亦強調飲食不節與脾運不健兩方面互為因果。治療時先立足于健脾化痰,脾運健旺,痰濁自蠲,使脂質代謝從根本上恢復正常。

  張鏡人重視活血化瘀法在內科領域的應用。他認為,人體氣血,貴在流通,一受病邪,氣血必礙。血流泣澀,導致“惡血”、“蓄血”、“干血”等血瘀病變,莫不壅塞氣道,阻滯氣機。而造成血瘀的病因很多,因此,他主張,活血化瘀法的應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由此出發,他提出了活血化瘀法臨床應用中的“五結合”,一是與行氣相結合,二是與補氣相結合,三是與散寒相結合,四是與清熱相結合,五是與祛痰相結合。

  此外,他診病時不受西醫病名的局限,辨證論治從整體出發,細問病情,四診合參,探求疾病本質,為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辨證提供一定依據。同時,他也倡言“借助微觀檢測手段,為我所用”,認為中醫學的研究,尤其是臨床研究和科研工作,應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儀器設備及理化實驗手段。比如診治慢性胃炎時,他主張借助胃鏡直觀及病理組織活檢的微觀所見,了解胃黏膜病變情況,指導辨證用藥。他認為,將微觀所見參于中醫辨證之中,可使中醫望診獲得延伸和發展。

  他歷年來取得了多項重大研究成果,如活血化瘀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打破了胃黏膜腺體萎縮不可逆轉的觀點,為中醫藥防治胃癌開拓了新思路,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研究和分析脈象客觀化的成果,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成果,獲得上海市中醫、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二等獎;另有治療病毒性心肌炎、高脂血癥、紅斑狼瘡等多項臨床和實驗成果獲獎。

  厚德仁心的傳道人

  他熱忱培養岐黃傳人,授之以術,育之以德;流風遺澤,潤物無聲,“愿效李時珍,澤惠神州,億萬人增壽”。

  張鏡人一生授業解惑,育人無數。他帶教出嚴佩貞、張存鈞、石蘊玉、張亞聲、徐國纓、王松坡、沈遐君、宋安妮、朱凌云等一大批門人,其中許多已經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業務專家,活躍在上海、外埠以及世界各地。

  在上世紀50年代,他主持上海市中醫工作時,重點抓了全市的中醫帶徒工作,同時還在上海中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等高校兼任教職,參與培養了成批的中醫人才。“文革”期間,他無論下放到鄉村還是基層單位,都要主動自編教材,帶教赤腳醫生和工人醫生。1973年起,他受市衛生局委托主持西醫學習中醫學習班的教育工作。改革開放后,他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開始在科室定期開展“讀書會”活動,帶領大家溫習經典、醫論醫著;跨入新世紀,他以八旬高齡擔任了上海市優秀青年醫學人才的指導老師。同時,他還作為全國和上海市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親自帶教多名學生。

  對于讀書之道,張鏡人常教導學生:“讀書當厚古而不薄今,要融匯諸說,務明真諦。治病應師法而不拘方,宜變化在我,唯求實效”。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他組織的“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進行專題討論,形式活潑,氣氛活躍,他所作的專題發言,從理論到臨床體會,使大家獲益良多。幾年前,他因年老體衰,把“讀書會”活動轉移到自己家中進行,一直堅持到他住進醫院。

  他的教學門診,從病例選擇、辨證論治到處方用藥,每次都認真準備,深入淺出地進行分析講解,使學生深受啟發。學生提交的臨證體會文章,他總是細致閱讀,認真批改,甚至連標點符號都是從頭改到尾。

  除了精湛的醫術,老師的厚德仁心更為學生所高山仰止。他教導學生,望聞問切,探病求源,更要注意悉心辨證,首先須有視親之想,把病人當親人,這樣才能認真診治,切中病機。

  弟子們回憶,跟師多年,他從未在門診時間里稍事休息,哪怕上一次廁所,連續門診八九個小時也是如此。老師在診療時對待病人耐心細致,從不主動叫病人離座。他對每一張處方,每一味藥物,每一個劑量都仔細揣摩。在他書寫的病歷中,不會見到上方(指上次開的方)加某藥物的醫囑格式,每次處方都必定是一張完整的處方。他平等對待每位病人,在他的病人中有很多老干部,按政策需要照顧。為了不給普通病人帶來影響,他堅持提前1個小時上班,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先為老同志診療。老師病后在家休息,仍有不知情的老病人找上家門去,他從不拒絕。

  張鏡人的國學功底深厚,也讓弟子們追慕不已。他青少年即秉承中醫講求儒醫相通、注重文化的傳統,書法、詩詞、繪畫水平也日趨精進,尤其是古詩詞造詣頗深。他每有感而發,思緒如潮,涌向筆端,佳篇天成,2006年結集出版有《張鏡人詩集》。他40歲時,裘沛然贈詩《慶張鏡人醫師四秩壽辰》七律,其中寫到:“借問江東吟詠者,風流人物屬張生。”贊他能詩之名。

  昔日的江東張生已遠行,留給我們的是一個世家子弟,一個青年才俊,一個衛生官員、一個國醫大師,一個智慧老人疊加的背影。他在晚年曾作《醉花陰》一首,述及平生情懷,值得后人吟詠,其中寫道:中醫寶庫稱豐富,本草饒研究。愿效李時珍,澤惠神州,億萬人增壽。

  張鏡人小傳

  1923年,出生于上海中醫世家,為張氏內科第十二代傳人;

  1945年,獨立掛牌應診;

  1954年,出任上海市衛生局醫療預防處中醫科副科長;

  1990年,成為全國首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1年,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4年,獲“上海市名中醫”;

  2004年,成立“張鏡人首席名老中醫工作室;

  2009年,榮獲全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亚洲国产第一视频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91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 亚洲欧美综合专区精品 | 一本久久a精品一区二区 |